编者按:本文作者范棣博士担任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智库理事长、亚联资本创始合伙人、银票网董事长,代表专著包括《少数派的财富报告》。本文发表于范棣博士的微信公众号《财经这点破事》,和讯网已获转载授权。
如果这是一个客观的判断,即中国的长期平均存款利率是6%,而实际上过去20年里,年均储蓄存款利率只有3%左右,这中间至少有2%的利息差是因为利息的垄断而被吞噬掉的。
也就是说,中国个人家庭及企业储户在过去二三十年间,每年被大小银行系统性地、制度性地“吃掉”或者“揩油”掉了年储蓄存款平均额2%的利息。譬如,在2013年,全国存款余额是104万亿,综合平均后一年期以上的储蓄存款约50%,也就是约52万亿人民币的长期平均存款,52万亿的2%就是1万亿人民币。
那么,过去三十年里,这种系统性的无形的“揩油”是多少?粗略估计,这个数字大约在10万亿人民币左右。这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当然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代价之一是牺牲了国民近一半的利息收益。
事实上,这是一种制度性的、系统性的财富转移收入或者损失。对政府和得到贷款资源的企业机构来说,它们是这种金融压抑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对存款户来说,他们是这种垄断金融制度的受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