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网上订餐这么乱,以后还怎么敢网上订餐呀!”央视3·15关于“饿了么黑心作坊”的报道引起福州读者的广泛关注。昨日下午4时许,“饿了么”公司公关部一负责人给东南快报记者发来回应材料,称“饿了么”公司已紧急下线了3·15晚会中的涉事违规餐厅,并部署对全国范围线下餐厅开展核查工作,追究涉及部门的管理责任。同时,公司品控组百余人奔赴多个城市进行线下餐厅排查。(3月17日 《东南快报》)
众所周知,人们选择网上点外卖,无非就是图个方便,假如网络订餐质量如此堪忧,必然会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严重伤害。目前来看,“饿了吗”已经紧急下线涉事违规餐厅,并对各个城市的线下餐厅进行排查。其知错而改的态度表面上还算诚恳。问题是,仅仅依赖于曝光之后的补救措施,没有真正筑牢头脑中的思想防线,缺乏监管程序的前置,恐怕类似问题还将出现。
现实中,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饿了么"平台长期存在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实体照片,甚至默认无照经营的黑作坊入驻等情况。那么,不难现象,“饿了吗”线下存在这么多的违规餐厅,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与其日常经营思维有关。囿于利益考量,“饿了吗”只是注重利益最大化,并没有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大量的违规餐厅,“饿了吗”并不是不知道,而是对丰厚的利润“饥不择食”,故意对违规餐厅“放水养鱼”。
令人遗憾的是,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个新生餐饮服务平台仿佛迷失了自己,对利益陷入了过度饥饿的状态。于是乎,为盲目追求自身的发展和经济利益的扩张,对入驻平台的商家似乎来者不拒,丢掉审查和管理的基本准则;引导商家提供不实信息,以此来做大餐饮服务平台的“蛋糕”。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审视“饿了吗”的亡羊补牢之举,其诚意又是多么苍白和无力。毕竟,违规餐厅具有隐蔽性,并不可能完全被发现,假如缺乏有效的管控和监督方式,依赖于餐饮行业的自净能力,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饿了吗”所滋生的乱象,归根到底是利益的驱使和监管的缺失,最终怂恿了违规行为的频现。如此来看,要让“饿了吗”不再对经济利益“饥不择食”,关键就是要强化其对商家的资格审查义务,让无缝隙监管成为常态,采取订餐平台规范实名制、提高准入门槛。同时,一旦发现问题,不能总是依赖于“罚酒三杯”,而是应该采取连带问责方式,让商家和订餐平台都感到“痛感”。唯有如此,才能让违规餐厅无处遁形,才能从源头上免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