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和啤酒,是中国蓝领消费的风向标。2015年,这两兄弟的消费量大幅下滑。
意味着农民工正在撤离城市。
这样的大宗消费品出现下滑甚至连续一年以上的下滑,
据中国酒业协会统计,2015年中国啤酒产量创近五年最低。2015年1月-12月,全国累计啤酒产量4716万千升,同比下降5%,减产251万千升。
虽然进口啤酒达到54万千升,同比大幅上升59%。也抵消不了总体消费量的下滑。
从月度看,去年1-12月,加上2014年下半年的负增长,已累计出现了连续18个月的负增长,
这种情况在历年中非常罕见。
2016年上半年,累计啤酒产量2251.6万千升,同比继续下降4.3%。
另据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中国购物者报告》,2015年方便面的销售数量下降了12.5%。
一方面印证了中国的“消费升级”。另一方面,意味着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农民工正在撤离城市!
中国上一波劳动力回流出现在2008年—2009年间的国际金融危机。在“四万亿”为象征的信用扩张之下,力转乾坤。城市化继续高歌猛进。
但2012年以来,货币放水的刺激效应逐渐减弱。产能过剩,需求不振。“生产、流通、消费”的正向循环乏力,更多依赖信贷拉动的产能扩张维系。而银行体系的信贷拉动的主要是国资、基建和地产链条。
货币放水经历百转千折之后,主要流向了地产。开发和购买端双双加杠杆,推动房价上涨,开始对实体产业人群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造成挤出效应。
工业端通缩和消费端通胀,去产能和生活成本上涨并存。
首先冲击的是农民工群体。
尽管统计局报告显示2015年农民工数量仍然增长,但增速连续第四年回落(仅为1.3%)。且跨省流动农民工下降1.5%。
重庆和云南的数据都显示,农民工返乡人数不断增加。
深圳的建筑工地上90%已是50岁以上的民工。这批人是过去啤酒和方便面的重度消费群体,目前正快速撤离城市,返家养老。
城市化会停滞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大学生白领继续涌入城市,他们回不了小乡镇。但难有整体的高收入。除少数办公楼经济之外,传统工商业的增长性断层。
所以,作为中产消费象征的红酒,消费量也在下滑。2015年,中国市场的红酒消耗量为1.32亿箱,较2014年减少724万箱。几乎所有葡萄酒及烈酒类别的消耗量均出现下滑。
这一方面意味着中产白领的钱包并不宽裕。另一方面,商务交流、接待量的下滑,部分体现了经济交易量的减少。
白领刚需的糕点、酸奶,保持增长,在逐渐取代方便面和啤酒的城市大众消费品地位。
之前几年的工业品通缩和消费品通胀,正在转化为消费品的价格高涨但消费量下滑。精神消费大幅提升,包括一二线的影院和三四线小镇青年喜好的直播。
这种迭代是复杂的。近20年的大学扩招批量生产出的大学生能否填补之前的中国产业扩张和升级,是城市化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
唯一明确的是,作为中国产业工人主体的农民工(逾2亿人),正在逐步撤离城市,而且不再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