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员金子厚撰文指出,在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国经济重振旗鼓“第二波浪潮”正蓄势待发。这篇文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前,在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背景下,中国经济重振旗鼓“第二波浪潮”正蓄势待发。
一个多月前,国际组织接连下调主要经济体增速预期,英国“脱欧”等变局又使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中国公布了6.7%的上半年成绩单,再次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增长信心。
2011年至2015年,中国GDP年均增长7.3%,同期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2.4%。“中国以占世界八分之一的经济总量,对全球经济增长作出四分之一的贡献,产生了较强的溢出效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说。
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柯恩(GaryD.Cohn)认为,过去三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告诉市场中国要做的事情。比如,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高速铁路、最好的机场,政府花费巨额资金做这些事情。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经济基本面依然较好,仍具备较强的增长动力。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一年多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意外贬值1.9%,后来又贬值了4.3%。直至今日,中国当局仍在力求在允许人民币缓慢贬值和避免由此导致大规模资金外流之间达到微妙平衡。今年7月,资金净流出再次加速,不过不像1月或一年前那样严重。
与此同时,除了中国采取干预措施缓和资本流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基本面因素也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1.8%,而6月份CPI同比涨幅是1.9%,可见CPI涨幅已经连续两个月处于“1时代”,并且从今年5月份以来,CPI涨幅已经连续三个月收窄。
民生银行(600016,股吧)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CPI处于“1时代”还不能定义为通缩,仍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水平。如果未来CPI涨幅持续收窄,下滑到“1”以下,才说明通缩压力来临。
对于未来CPI的走势,温彬表示,下半年受一些季节性、天气性因素的影响,例如部分地区的水灾可能会对粮食生产造成干扰,给食品价格带来上涨压力;但是因为目前我国总需求仍然不足,CPI出现大幅上行的可能性不大。
他预计,未来CPI增幅会在1.5%-2%之间,仍处于相对温和的水平。
摩根大通(JPMorgan)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表示,通缩结束“对于中国而言是最积极的进展”。
中国以及全世界都将感受到影响。生产者价格的通缩问题尤为严重,这反映出中国经济很多行业长期供应过剩,特别是那些由国有企业主宰的行业。
根据最新月度数据,7月生产者价格同比下跌1.7%,降幅较6月的2.6%缩窄。但按环比计算,生产者价格实际上涨0.2%,金属价格涨幅领先,这是得益于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活动持续。
根据澳新银行(ANZ)的研究,截至7月底,中国已经处在朝着钢铁和煤炭产能削减目标前进的道路上。工业生产放缓以及投资减少正是中国内地需要的。
一些分析人士预测,中国长达四年的通缩即将结束,因为它成功地削减了一些重要部门的产能,使得供给与需求更加接近。
如果这种预测正确的话,实际的债务负担将减轻,这将让那些负债过高的企业松一口气,同时驱散笼罩在中国上空的最大一块阴云,即对于债务增长不可持续且一场金融危机不可避免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