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又一个全新的汽车品牌——斯威汽车强势登陆市场,引发汽车界的一片哗然和疑问:“斯威是什么鬼,它能有什么作为?”
在汽车业内人士看来,眼下车市已经进入新常态:经销商生存艰难,4S店模式存疑,拓展渠道比以前更难;传统传播模式被碎片化的互联网传播颠覆,品牌传播成本更高……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个全新的品牌究竟还有多少生存空间?还有没有成长的机会?
迟到者的宣言
行动,就好
“只有敢于行动,理想才不是一句空话!”7月底,在北京举行的SWM斯威汽车品牌发布会上,东方鑫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华晨鑫源重庆汽车有限公司董事长龚大兴发表了一通热血洋溢的讲话,激情饱满,却也是格外坦诚。
他说,“我的到来是有一点来添堵,但一点不想来添乱”;他说“市场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怀胎8年了,必须生下来”;他诚恳请求“请给斯威一点空间”。
斯威曾是欧洲三大越野摩托车品牌之一。被华晨鑫源收购后准备进军乘用车市场。对于斯威的未来,龚大兴没有太多的口号和高目标,只坚持一句“行动,就好!”
汽车品牌“婴儿潮”来袭
乱花迷人眼
近几年来,许多全新品牌、多品牌战略的产物以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走到了生命尽头的汽车品牌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市场重焕生机,铺天盖地之势让人眼花缭乱。
2014年,北汽发布全新乘用车品牌“幻速”;凯翼汽车宣告凯翼品牌正式成立;华晨发布旗下全新品牌——“华颂”;福田汽车发布全新SUV品牌——萨瓦纳;之后潍柴汽车新推轻型车品牌英致……
今年,车市再掀“新品牌热潮”:幻速又添新品牌——比速,4月,乐视正式公布了旗下汽车品牌——LeSEE,5月,汉腾汽车举行了品牌发布仪式;北京车展上,宝沃汽车正式宣告复出;6月,国能电动汽车正式启动全新品牌“NEVS”,宣布明年推出电动版萨博9-3;互联网造车公司智车优行发布奇点汽车品牌;董明珠、沈晖、戴雷都高调宣布要造车……
根据全球研究咨询公司TNS于2013年做出的统计,当时的中国市场就已经有379个汽车品牌争相角逐,而十年前这一数字仅为64。而随着近几年来互联网汽车企业的兴起和新能源汽车热潮的席卷,这一数字早已突破400大关。
面对这些新生的汽车品牌,业内人士纷纷抛出疑问:新品牌如何获得市场的认同?销售网络如何搭建?产品凭什么赢得消费者认同?市场还有多少的空间留给这些新品牌成长?
全新品牌成长
机会何在
这样的担忧不无原因。
纵观这些全新品牌,很大比例都以SUV或新能源汽车作为产品突破口,而在一番踌躇满志的上市宣言之后,或者迟迟不发新品,或者大多市场表现平平……
而除了特斯拉这个强势崛起的“异类”之外,新品牌的老大哥们,很多仍在生死边缘挣扎:致力于打造第一个源自中国享誉世界的汽车品牌的观致汽车,产品和活动充满情怀,却迫于市场的压力,走的路并不平坦;于2010年引入中国,一直致力于开拓个性化豪车市场的DS品牌,在市场上经历了5年的“摸爬滚打”却依然处在市场边缘,2016年上半年累计销量仅8715辆……
对于汽车新品牌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时机,这决定了它很难爆发;经销商生存艰难,4S店模式存疑,拓展渠道比以前更难;眼下是传播混乱的时代,以前依靠大平台投放广告可以建立知名度的时代过去了,而进入化整为零的多媒体时代,品牌知名度的建立,更考验财力和智慧……
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度、信任度、忠诚度,都会是新品牌面临的更难课题。这些需要靠时间和用户基数培养的品牌实力,对于新生品牌来说,在短时期内要实现都太过奢侈。
“一个产业虽然容量大,但其实已经看到了天花板。而投资人看中的是成长性,中国的汽车市场连续多年微增长,市场容量早已经见顶。”杭州资深汽车人金作飞告诉记者,“中国乘用车市场看上去很大,其实早已是红海市场。每个缝隙都填满了不同的品牌产品,要想再开拓空间难度成倍增加。盈利空间压缩,投资人的投资欲望大减。”
金作飞透露说,如果在产品上没有独特定位;营销手段没有突破;渠道构建又从无到有,这样的全新品牌在目前形势下存活概率很小。
特斯拉挖掘了自己的独有市场;长城、长安等民族品牌以15万元以下SUV为突破口实现了突围,这些都是成功的案例。如今,15万以下SUV车型已经济济一堂;新能源车型的技术和配套也不尽成熟,全新品牌想要开拓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寻找到自己的主线。记者 杨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