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教育、医疗、道路、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不断向农村延伸,金融服务却不断减弱,农村地区成了金融服务的盲点和真空地带。为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支付汇兑不便、农民贷款门槛过高等问题,辰溪县财政部门主动作为,通过多项措施,不断激发农村金融活力。
(一)开展“惠农通”工程,建“村门口银行”
2013年,该县财政部门联合县农业银行开始在黄溪口片区6乡1镇进行财政惠农补贴的发放试点,通过“惠农通”的器具布放,村民在村卫生室、南杂店等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就可以办理取款、支付、结算、转账,以及水电费、话费、手机充值、新农保缴费等业务,实现了“人不出村”就可以轻松办理。截止目前,全县23个乡镇423个行政村共布放惠农通POS机399台,覆盖率达94.3%。通过“惠农通”这一服务平台,全县共办理金融性业务18.51万笔,交易金额4469万元,其中助农取款3.59万笔,金额2044万元;代交电费8.82万笔,代缴金额462万元。
(二)开展农户信用担保,建“金融服务站”
为有效解决农户贷款过程中出现的抵押担保困难、贷款手续繁琐、评估复杂时间长等问题,今年,辰溪县通过建立“金融服务站”,按照“农户+征信+信贷”模式,建立了“村民贷”等服务产品,向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无抵押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门槛高的难题。目前,辰溪县已建成潭湾镇柏林村等5个第一批金融扶贫服务站。从2016年开始,辰溪县将计划逐步在全县118个贫困村中建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并于年内在全县建成28个金融扶贫服务站。金融扶贫服务站的建成,将有力搭建贫困人口与金融机构的“连心桥”,让农户不出村就能办理小额存取现、小额贷款、转账、余额查询等业务。
(三)开展财政贴息贷款,造“金融产业扶贫”
2015年以来, 辰溪县启动金融产业扶贫,紧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探索建立金融“造血”机制,让全县更多贫困人口“找得到钱”。通过围绕“农”字做活文章,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在财政贴息贷款的引导下,引进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采用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有力破解资金、用地、劳动力的“三个瓶颈”。通过建立“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政府部门+金融部门(信用社)”产业发展平台,给予贫困户信贷资金和利息补贴。截止目前,辰溪县通过信贷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15家,放贷947万元,形成了蛋鸡养殖、船溪乡香菇种植、苏木溪瑶族乡养牛、桥头乡蓝莓种植等特色产业。直接带动贫困户2716户,获得产业、务工和土地流转收入590余万元,户均2200元,1400余户甩掉了“穷帽”,真正实现了由“输血式”到“造血式”扶贫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