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李克强总理点名的“雷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在一场“雷厉风行”的改革中成为“历史”。去年4月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针对一些中介评估乱象表示,现在要建一个项目,评估环节包括环评、水评、能评、震评、交评、雷评、气评等,“都被人编成了笑话”!(8月3日人民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把推进简政放权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大事,不断简化审批流程,优化窗口服务,两年多来,国务院相继取消和下放了8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这不仅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简政放权带来的红利,也进一步践行了为人民服务这一神圣宗旨。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行政审批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工作中仍存在一系列诸如“雷评”式的“行政包袱”问题,使得群众不胜其烦,企业重负层叠,有关部门却“不动如山”,一些庸懒作为成为了“笑话”、“段子”,依旧“照章办事”、不予改观,更有甚者舍不得“割肉”、舍不得“让利”,秉持一种一切向上看的想法,就等着外力推动加以改革,时常陷入一种走不动、迈不出、落不下的尴尬境地,这极大的拉低了政府工作效率。
事实上,许多问题不是不能改,许多“包袱”不是不能丢,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群众还是企业,要的是真正的便捷和实惠,要的是政府部门少压一些包袱,而诸如“雷评”这样雷打不动的行为恐怕真的难以服众。上级领导教育劝导也好、点名批评也好,毕竟只是一种督促之举、纠正之举,是基于“根本需求”的锦上添花,只有真正着眼于客观环境,看到现实所需,主动作为、勤于改革,才能真正实现政府用权合理化,才能真正对社会集体、个人有所交代。
当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诸如“总理”点名的上级督促“快鞭”确有一种推力,改革改出的红利和实效也应该予以肯定,只是其目的性、导向性还须有所规正,只有变由被动的“等”转换为主动地“做”,才能真正取得简政放权之效。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项好政策诞生实属不易,凝结了诸多劳动和智慧。政策从中南海开花,再到基层结果,这事关政策出台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只有主动丢掉不必要的“行政包袱”,为深化改革之路铺陈一条真正的“快车道”,才能真正把政策从蓝图变为现实,让老百姓及时享受政策实惠,不负百姓福祉之托,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