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黔江区按照“多个口子进、一个口子出”的原则,整合各类资金6.2亿元,集中财力支持扶贫攻坚,全区65个贫困村有望在今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聚沙成塔,备足扶贫“粮草”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扶贫资金就是扶贫工作的“粮草”。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整合涉农部门资金,聚沙成塔,做大了扶贫资金“蛋糕”,集中财力保障全区扶贫工作开展。
据了解,区财政局通过预算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新增扶贫资金1500万元;同时整合项目资金,将扶贫办、农委等部门涉农资金整合归口区扶贫办统筹使用;另一方面积极盘活存量资金,按要求将存量资金收回统筹,优先保障贫困村投入需要,还整合社会资金,将区县帮扶资金、社会捐赠资金2500余万元交区扶贫办统筹安排;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整合,目前已筹集资金6.2亿元用于扶贫攻坚。
注重统筹,补足贫困“短板”
“这水泥路走起太好了,以前雨天出门一身湿,现在下雨鞋都不会湿了”,中塘乡迎新村3组居民任兴勇介绍。他所说的水泥路正是该村实施扶贫项目建设的人行便道,也是该村弥补的扶贫“短板”之一。
按照贫困村“八难八有”要求,缺啥补啥,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每个扶贫村村均资金投入达到1000万元以上。在项目安排上,实行村申报、乡镇审核、扶贫领导小组审批,注重项目规划,将每个项目对应到每笔资金,对应到部门,对应到乡镇,对应到贫困村,确保项目落地、资金安排不重复。
截至今年6月底,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新建、改扩建村道公路共1146公里,硬化村道路343公里;解决6.1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实施77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在壮大贫困户“钱袋子”方面,建成猕猴桃、脆红李、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万亩,发展蚕桑、烤烟等4.8万亩,建成高山生态避暑纳凉和农业观光体点12个,培育示范户152户。在改善公益设施方面,改善村小学条件19所,改造村卫生室16个,配置40个村卫生室医疗设备,新建和维修农村文化室6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36个,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精准发力,强化扶贫“兜底”
“现在在家创业有政策扶持,还可照顾家人,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黄溪镇共林村李善泽介绍,他家四口人,以前在外务工,今年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政策贷了3万元,现在办起了家庭农场,养了近10头肉牛,当起了“牛老板”。
据了解,该区针对性贫困户“贷款难、搬迁难”等问题,针对性出台了补丁政策,增强贫困户的“造血”能力。一方面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500万元,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向贫困户发放3年期5万元以内的“免担保、免抵押”的扶贫小额贷款,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瓶颈,已发放345户贷款839万元。另一方面支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除市上的补助政策外,本级还按2000元/人的标准,支持高山生态扶贫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以来已搬迁1.7万余人。
同时着眼于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加大“输血”力度,强化“兜底”帮扶。建立400万元贫困医疗救助基金,专项用于贫困对象在享受各项医疗政策后,对自费部分按比例给予救助,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贫困户教育资助体系,增加资助学生2100人次,为709名贫困村大学生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建卡贫困户教育资助实现全覆盖;实现了扶贫线与农村低保线“两线合一”,新增农村低保2910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