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象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津市市自2012年启动该项建设以来,建成区内“渗、滞、蓄、净、用、排”的海绵效应初步显现。今年6月,津市市又被确定为湖南省4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之一,省财政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为津市海绵城市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
前期基础扎实。2012年以来,津市实施了一系列城市整治提质工程,为海绵城市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小区功能全面提升。投入1.6亿元,对80个敞开式小区和城中村实施了道路黑化、人行道渗水铺设、雨污分流、管线入地、绿化亮化等工程,小区功能得到极大提升,小区环境极大改善,市民广泛赞誉。三眼桥敞开式小区改造模式被全省推介。二是主次干道改造升级。目前,津市市已基本完成沥青道路改造,实现了道路的“白改黑”。完成16万平方米人行道渗水铺装,占总量的51.8%。三是河湖水系净水清流。投入8000多万元,对市中心24公顷的三湖公园实施了生态驳岸建设、建筑美化亮化、河湖连通等综合治理工程。投入9000万元,整治澧水河道3.3公里,护岸4.5公里,疏浚淤泥25万立方米,绿化河道沿岸2.6万平方米。四是黑臭水体恢复清澈。投入1200多万元,对城北区的双济沟进行了彻底改造,使这一条长500米、宽10米的“龙须沟”变成了靓丽的风景绿化带。截止目前,津市市按照黑臭水体专项治理方案,已完成黑臭沟渠治理3条2462米,黑臭堰塘治理8个24630平方米。五是雨污分流各行其道。投入3800多万元,对城南区4.9公里的津市大道、城北区8公里的车胤大道、九澧大道等城区主干道全部实施了雨污分流。通过污水处理厂对全市生活污水综合处理,COD浓度由处理前的年均300毫克/升,达到处理后的排放水一级B类标准。六是园林绿化加密添彩。津市市在获得全省第一个县级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后,持续加大园林绿化投入,近2年建成区绿地面积增加63.6公顷,绿地率达35.9%,绿化覆盖率达到41.6%。
后期推进有力。今后三年,津市市计划总投资22.7亿元(第一年9.2亿元、第二年7.4亿元、第三年6.1亿元),重点建设公园生态修复工程、道路广场建设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海绵企业建设工程、海绵社区建设工程、海绵机关建设工程等6大工程,通过项目的实施,试点区增加蓄水20.8万立方米,增加区域蓄存利用3.3毫米,减少径流80%以上,每年利用雨水12万立方米,地表水质达到三类水质标准。一是高标准规划。制定了《津市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将海绵城市建设分为申报方案编制期(2016年)、建设期(2016年-2018年)、运营期(2018年)三个阶段,主要从黑臭水体治理、排水管网改造、易涝区域治理、市政道路建设、公园和广场建设、雨水调蓄利用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二是强团队支撑。成立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局、财政局、住建局、水务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启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精心斟选编制单位,广泛进行了资料收集、现场勘探等。建立津市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支撑团队,聘请省建科院对津市海绵城市提供技术服务,2名工程师入驻津市,已编制项目计划书和项目推进计划书,并开展相关技术指导。三是重资金保障。海绵城市建设包括一大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保障要求很高。津市市按照省厅打捆打包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要求,与省建工集团对接洽谈,将海绵城市项目纳入到打捆打包范围,双方就资金筹措和具体操作多次协商后,已达成框架协议,津市海绵城市建设正大跨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