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在湖北丰神林果有限公司位于郧阳区谭家湾镇的核桃产业基地,看到一片丰收的景象。该公司负责人李兴胜介绍,在区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他的核桃基地已从当初的几十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余亩。
据了解,郧阳区过去核桃种植规模较小,从群众零星、自发种植到规模培育、产业经营,正是由于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为了做大做强核桃产业,郧阳区累计整合多项财政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带动农户增收。现在全区核桃基地14万亩,年收入可达4500万元。”郧阳区财政局农业股股长赵家润高兴地说。
郧阳区只是十堰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成功典范之一。近三年,十堰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累计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130亿元,为2000余个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改零敲碎打成万流归宗
2013年,郧阳区在全省首开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先河,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评价并在全省范围推广,全市上下逐步构筑起以县(市、区)为责任主体、以整体规划为引导、以项目建设为抓手的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新格局。
财政专项资金延续多年的“专款专用”如何被“统筹使用”取而代之?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国平解释说:“很多专项资金由于设置太‘细’而受到指定用途制约,‘打酱油的钱不能用来买醋’常常会导致专项资金之间缺乏相互配合,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统筹使用就是要补齐财政专项资金‘零敲碎打、各自为阵’的短板,把‘零钱’变成‘整钱’,集中财力办大事,使财政专项资金既能实现定向供给,又能对同一个政策目标实现联合供给,这是推动十堰跨越、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挖潜财政保障能力、提升财政资金绩效的必然途径。”
据统计,2014年十堰统筹使用财政资金22亿元,2015年增长到42亿元,2016年预计统筹规模将近100亿元。不同来源、不同用途的财政专项资金成万流归宗之势,向“一城两带”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云集,为项目建设提供持续、多元的财力支持。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从“单兵作战”到“联合作战”,项目主管部门再也不用为资金短缺而发愁,在全市统一规划的战略部署中各司其职、各记其功,最大限度地激发部门单位推动发展的积极性。
“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市财政局农业科科长况玉辉形象地描绘出财政专项资金统筹使用模式,“精准扶贫是今年首要办的一桌‘盛宴’,为此市财政通过预算统筹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一城两带’专项资金等整合为精准扶贫资金,规模达1.48亿元,比2015年增长5600万元。这些资金将在农业、水利、扶贫、住建等多个部门协作下发挥作用,进而实现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精准扶贫目标。”除涉农财政专项资金外,市财政还将支持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商贸流通业等多类财政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助推发展。
随着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改革的不断深入,县(市、区)财政局局长们进一步领悟了“大整合办大事、小整合办小事、不整合难办事”的道理。为了扩大统筹规模、提高统筹效益,全市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走出了“三引、三跨”的新路子,即投入方向注重规划引导、项目引导、奖补资金引导;资金实行跨部门、跨年度、跨层级整合。
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资金整合后,必须用好,取得实效。在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上,十堰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原则,探索建立了四大机制。
建立保障机制,制定印发《十堰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实施意见》等操作规程,成立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工作领导小组,突出明确责任主体、范围重点、投入方向。建立统筹机制,注重统筹源头、统筹方法、统筹规划,以县(市、区)统筹整合使用为主体,建立省、市、县紧密联动和沟通机制,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统筹方式。建立投入机制,大力支持规划建设、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建立考评机制,确保形成工作合力、资金安全合规、资金使用绩效。
“我们将加强创新,确保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改革取得实效。”市财政局党委书记、局长赵国平用四个“更加注重”道出了对未来的思考:一是更加注重规划引导,使各类专项资金在科学的顶层设计中主动汇流;二是更加注重预算统筹,充分考虑预算管理制度、中期财政规划、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真正做到预算一个“盘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三是更加注重平台建设,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搭建重点产业建设平台、区域发展平台、项目推进平台、民生保障平台,对全市发展形成有力支撑;四是更加注重绩效考评,建立完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结果对资金分配的导向作用,实施财政、监察、审计联合监督检查,加强对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