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围绕“高质量经济发展与金融人才使命担当”议题,中国银保监会副部长级干部于学军表示,面对新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及数字化的转型发展,监管部门要有意识地培养金融监管专门人才,履行使命,担当作为,为金融稳定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于学军表示,2003年,原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初即提出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即“四位一体”的监管理念,同时引进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资本协议,以及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等,与国际监管进行了及时有效的对接。这些监管理念、规则、方法、工具等抓住了金融监管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环节,与国际监管的新趋势相衔接,至今仍然适用。
国内金融监管部门也制定了大量符合中国实际的监管指引、法则和规定,形成各类监管指标,覆盖风险防范、内控合规、法人治理等各个方面,监管人员依据相关规定,监测和监管各类金融机构。总体来看,监管机构的设置从北京覆盖到县域,通过非线上监管、线上检查、业务审批和风险监测等各种方式和手段进行常规监管,起到了应有的监管作用。
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金融监管人才主要来自金融、经济、会计等专业背景,也有少量的法律、科技和外语人才,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这样的人才结构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金融机构加快数字化转型,各类金融业务逐步由线下转向线上,从物理网点转到虚拟世界,金融电子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出现了海量数据,并且这种变化仍在持续,如果金融监管仍然沿用传统的监管、检查方法和手段,将难以应对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创新。
于学军指出,一方面,传统金融监管人员缺少对科技的掌握,因此难以深入到科技领域,借助科技手段实施监管并提高监管效率。同时,科技人员也缺乏掌握相应的监管专业知识和经验,两类人才难以融合并形成合力,这是当前及未来金融业发展以及金融监管均需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当前也缺乏具有宏观风险分析能力并能服务于金融监管的人才。
于学军提到,宏观经济金融形势、行业发展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常常会对金融风险产生巨大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往往由此引发。但进行具体监管的工作人员难以有效识别判断宏观形势,对把握系统性金融风险缺乏认识。仅关注金融机构本体的各种监管指标,很难识别并有效应对系统性风险,因此,一些重大的金融风险往往在不经意间爆发,从过往金融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这已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一大难题。
于学军认为,中外金融监管部门均需高度警惕、严阵以待。一方面,监管部门要有意识地培养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并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体系,把由宏观问题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控制在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同时,要加强法人金融机构的治理和大股东的监管,增强其公开性和透明度,严防金融机构暗箱操作。在此过程中,监管工作者一定要尽职尽责,铁面无私,恪守职业道德。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