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公共交通出行、驾驶新能源车、到经认证的餐厅超市消费……在成都,这些“举手之劳”的绿色低碳行为,不仅会给世界增添一分绿意,更能收获低碳积分,到特定的“碳惠天府”平台换取商品和服务。
“碳惠天府”是成都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理念的一个生动缩影。为展现“十三五”特别是2020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的新成效,成都编制形成了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低碳成都100案例》(以下简称《案例》)。12月20日,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就蓝皮书情况进行了介绍。
“碳”出新思路
为绿色低碳发展提供
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
“‘十三五’以来,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成绩明显,城市增绿入选世界大都市协会绿色基础设施‘最佳解决方案’,公园城市建设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全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市生态环境局应对气候变化与国际合作处处长刘迁介绍,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报告》《案例》的编制,旨在提高各级各部门对绿色低碳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激发更多低碳潜力和动能,为成都市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案、新路径,助推“双碳”战略的实施。据悉,这也是自2017年成都发布全国首个城市级绿色低碳发展报告以来,第四年持续发布该报告。
刘迁介绍,《报告》分为六大部分,多层次、多维度展示了“十三五”特别是2020年以来成都绿色低碳发展的最新进展;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努力开启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愿景展望。《案例》则集中展示了“十三五”以来成都市各行业、各领域、各地区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成效和先进做法。
“碳”出新成效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破千亿
案例数据折射出的,是成都不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和实践。据市生态环境局总工程师杨斌平介绍,“十三五”时期,成都以占全省18.7%的碳排放承载了24.5%的能源消费、25%的常住人口和35%的经济体量,以年均增长2.2%的碳排放增长支撑了年均7.1%的经济增长,成都市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和能耗分别降低21.0%、14.2%,均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
突出低碳引领,成都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以新经济为引领的高质量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经济发展效益和质量持续提升。全面划定66个产业功能区核心起步区,五大现代制造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万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成为首个万亿级产业集群,生态环境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
立足能源受端城市特征,完善清洁能源供给基础设施,成都加强重点领域节能降耗,燃煤锅炉基本实现全域“清零”,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44.2%。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圈,落地东方电气氢能产业园,累计建成加氢站2座、推广氢燃料电池车370辆,氢能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位列中国氢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四。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都推动“铁腕治气”,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0天,优良天数比例76.5%。推进“重拳治水”,以河长制工作为抓手,构建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锦江、沱江流域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分别达100%、92.6%。推进“科学治土”,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全域增绿行动深入实施,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构建,森林覆盖率达40.2%,生态系统碳汇超200万吨。绿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制定“碳惠天府”顶层设计和配套制度规范体系。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平台,国内首创的“公众碳减排积分奖励、项目碳减排量开发运营”双路径碳普惠机制加快成形。
“碳”出新愿景
推动碳中和产业建圈强链
实施“全域增绿”2.0版
杨斌平介绍,“十四五”时期,成都将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以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为牵引,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努力开启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实践,加快建设以绿色为新优势的可持续发展先行区。
坚持把绿色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永续动能,规划建设绿色生产体系、绿色基础设施体系、绿色供应链体系,提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水平,使发展建立在高效利用资源、严格保护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碳中和产业建圈强链,高标准建设天府永兴实验室,做大绿色低碳优势产业。
实施“全域增绿”2.0版,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营造推门见绿、低碳生活的公园社区生态场景,呈现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城市盛景。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生态环境联防共治,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公共生态产品,让市民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城市”幸福样本。丰富“轨道+公交+慢行”有机衔接,提升城市绿色出行占比。优化“碳惠天府”正向引导机制,加快构建超大城市绿色低碳生态圈。
来源:成都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