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绵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传来消息,《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即“人才十条”正式发布,聚焦人才引育用服全链条,提出了十条重大举措,是绵阳历年来含金量最高、力度最大、诚意最足的人才政策。
“‘人才十条’是贯彻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体现,是提升人才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的硬核举措,是推动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引才门槛不高于同类地区、政策待遇不低于同类地区”的原则,“人才十条”与过去政策相比,最大的优势是“增项”和“提标”,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增人”。
梳理文件看到,“人才十条”明确以各类创新人才为支持对象,提出了十项具体支持政策。
人才资金方面,响亮提出设立1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鲜明市委、市政府尊知重才、求贤若渴的诚意和决心。
人才集聚方面,加大高端人才引进,提出培养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战略科技人才、大规模集聚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实施“智汇科技城”柔性引才三项措施。
具体来说,培养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和战略科技人才方面,突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对每个入选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对在绵单位培养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支持开展重大项目研究、成果转化等。
大规模集聚青年人才和卓越工程师方面,则计划常态化开展招才引智,对用人单位全职引进的各类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给予每人最高50万元安居补助。
柔性引才方面,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提出实施“智汇科技城”柔性引才,对实施“揭榜挂帅”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的企事业单位,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对设立院士工作站的单位给予每年最高30万元资助。设置“绵州学者”特聘专家岗位,给予每个岗位最高15万元资助,支持开展课题(项目)研究等。支持科研院所、高校在绵举办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给予最高30万元资助。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绵阳更加注重本土人才培养,将实施“绵州育才计划”“绵阳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博士后培养计划”三大人才培养计划并分别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发挥高校和用人主体人才培育主阵地作用,支持在绵高校对标全市产业布局培养人才,对全日制专科以上毕业生留绵工作年增长率超过5%的在绵高校,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
人才评价制度的优劣好坏,关系人才成长晋升、生机活力。评价激励方面,在改革国防军工人才评价机制,打通在绵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在科技奖项、职称评审等方面体制机制障碍的同时,绵阳市还将探索市场化人才激励机制,对市属事业单位符合条件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可结合本单位经费渠道及保障能力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其绩效工资水平,所需绩效工资总量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支持事业编制科研人员5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参与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期满后自主选择去留。
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才能让“千里马”在绵州大地上畅意驰骋。人才服务方面,针对各类人才普遍关心的住房、医疗、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问题,“人才十条”均一一提出了相关方案。以住房问题为例,绵阳市将实施科技城人才安居工程,筹建1万套人才公寓。
值得一提的是,绵阳市将支持市级“人才银行”等金融机构升级“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业务,对“科技城人才计划”入选团队按获得人才资助资金最高10倍贷款授信,对“绵州英才卡”持卡人给予最高500万元信用贷款支持。
该负责人表示,为切实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环境,“人才十条”还提出对在人才培养、引进、服务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市场化人才服务机构等,给予最高200万元激励,推动形成尊贤重才的社会风尚。
据悉,“人才十条”由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具体以《绵阳市加快集聚创新人才十条政策措施(暂行)》及相关实施细则为准。
来源:绵阳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