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7月15日,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的未成年人保护点“童伴之家”,宽敞明亮的室内摆放着各类书籍、玩具,墙上的“作品展”贴着孩子们稚嫩的书写、绘画作品,今年26岁的“爱心妈妈”张海燕正带领着20余名儿童读古诗。
巴中市是劳务输出大市,因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较多,登记在册的农村留守儿童达3.4万余人。为关爱留守儿童,为他们的成长保驾护航,近年来,巴中市民政局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契机,大力推动“护苗力量提升计划”“爱心圆梦温暖计划”等各项计划落地落实,目前全市已建成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53个,今年还将继续增建未成年人保护站和村级片区未成年人保护点,为更多留守儿童点亮心灵的“灯”。
打造留守未成年人家园
对于今年10岁的陈俊来说,“童伴之家”为他的生活带来了不少变化与惊喜。陈俊的父母在广东打工,每年几乎只有过年时才能回家,平常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枇杷村。“爸爸妈妈在外面工作,是为了赚钱让我上更好的学校,但我还是很想他们。”懂事的陈俊并不埋怨父母,但偶尔仍会感觉孤单。
“我很喜欢‘童伴之家’,周末和假期我就到这里看书、玩游戏,还交了很多朋友。”陈俊说,这里有很多好看的书和好玩的玩具,村里的小朋友都爱到“童伴之家”来。“我也喜欢张妈妈,她很关心我们,很温柔细心。”
陈俊的奶奶杨菊英今年已经60岁了,平日里除了照顾孙子,还要饲养家禽、照看家里的几亩地。“有时候忙不过来,就把陈俊送到‘童伴之家’,他在这里我很放心。”杨菊英说,村里不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都和自己一样文化水平不高,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爱心妈妈”在这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陪伴留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得知村里的“童伴之家”要招“爱心妈妈”后,彼时在平昌上班的张海燕毅然选择来到枇杷村。“想外出打工,孩子在家没人照顾,又看到村里其他孩子没有父母的陪伴,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张海燕说,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也成为留守儿童,也想为村里其他留守儿童带去关爱,陪伴他们成长。“现在枇杷村31名留守儿童都是我的孩子。”
2017年3月,经过选拔和培训的张海燕正式成为一名“爱心妈妈”。上岗后,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村里儿童的家庭情况,花了2个多月时间,走访完100多户有未成年人的家庭。随后,她又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为全村留守儿童建立信息档案,帮助没有户口的孩子上户口、给家庭贫困的孩子办理低保、助辍学的孩子回校读书,同时加强对监护人(受委托监护人)的法治宣传、监护督导和指导,确保留守儿童不失管、不失爱。
成为“爱心妈妈”的6年多时间里,每到周末、寒暑假,张海燕都会在“童伴之家”为留守儿童辅导功课,为他们排解烦恼,和他们一起玩耍。她还主动策划各类活动,邀请大学生志愿者来辅导知识、邀请交警来进行交通安全知识讲座……让孩子们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我已经离不开他们了!当听到他们喊张妈妈时,我觉得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张海燕说。构建留守未成年人关爱网“爱心妈妈”项目仅是巴中市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巴中市民政局积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关心关注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站点建设的通知》《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站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宕梁街道、水宁寺镇、枣林镇等10个示范性乡镇(街道)未成年人保护站已明确建设点位并按规范进行建设,基层未保力量基本实现全覆盖。
此外,巴中市还大力推动构建全市未成年人关爱保护服务体系,做好未成年人救助帮扶工作。今年1月起,将全市孤儿养育标准(含艾滋病病毒感染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机构供养孤儿、散居孤儿补助分别提高到1600元/人/月、1200元/人/月;“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惠及全市600余名孤儿;为175名接受大专及以上高等教育孤儿发放助学资金87.75万元;为5030名困难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2834万元,保障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金需求。
“今年以来,我们共走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800余人次,发放慰问金和慰问物资20余万元。”巴中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副主任向建平介绍,接下来,将进一步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要求,宣传引导净化未成年人成长环境,深化兜底保障,真正发挥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力量,有效凝聚未成年人保护合力,提升救助保护工作实效,全力筑牢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安全网。
来源:巴中市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