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贵阳10月30日电(记者骆飞)站在贵州黔中水利水源点建设工地的山头上,眼前157米高的大坝将奔腾不息的乌江上游三岔河水拦腰截断形成“高峡平湖”,群山环抱的库区碧波荡漾。
黔中水利于2009年正式动工兴建,是贵州首个大型跨地区、跨流域长距离调水工程,承载了上千万人近60年的期盼。这项曾被称为“异想天开”的工程,突破了多项喀斯特地区搞水利建设的世界级难题,为全球破解喀斯特地区工程性缺水难题带来诸多启示。
不缺水缺工程:喀斯特山区用水难
“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常被人们用来形容“多雨少水”的贵州受工程性缺水威胁的现状。
何谓工程性缺水,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水源建管部主任曾永军这样解释:贵州到处是流淌的河水,实际上并不缺水。但贵州喀斯特地貌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0%多,是我国典型的喀斯特山区。由于喀斯特地区多溶洞、暗河,又缺少水利工程及时拦蓄,水大都流失或蒸发了。
曾永军指出,贵州滞后的水利设施建设与高昂的施工成本加重了很多地区的缺水程度。2010年以来,一向降水丰沛的贵州部分地区干旱时有发生。
随着不完善的水利设施与城市发展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大的矛盾日益突出,工程性缺水严重制约贵州的经济发展。而这也是所有喀斯特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千里筑坝凿渠:建设山区通水“高速路”
来到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黔中水利龙场渡槽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拱式设计的渡槽弧形支撑体已完全合拢,从山体两边一跃而起的水泥墩相向伸展,飞架于两山之间,弧形的渡槽犹如反扣在山脊上的“弓箭”,形态优美而坚固。
据介绍,龙场渡槽位于黔中水利输水配送工程总干渠上,是目前世界同类渡槽中跨度最大的,被称为“世界第一跨”,其科技和工艺难度堪称中国水利建设的里程碑。
遇山打洞,遇沟架桥。在业界看来,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堪称“水利工程的博物馆”,其建筑形式多样、工程类型复杂,单输水工程的水渠类型就囊括了目前水利建设上的所有。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公司副经理左中云说,在建设过程中,除龙场渡槽外,采用连续钢构、单跨长180米的徐家湾等四座渡槽,在国内水利行业尚属首例;水源点157.5米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在岩溶山区也十分少见。
记者在多个输水渠建设点看到,总长148公里的干渠犹如水流通行的“高速路”,横跨在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
以建设促改革:构建喀斯特地区供水网络
负责黔中水利建设的贵州省水投集团副总经理吴玮介绍,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分两期进行,目前启动的是以灌溉、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县乡人畜饮水等综合利用的一期工程,其10.89亿立方米总库容将满足包括2020年贵阳在内的近70多万人畜饮水及51万多亩农田灌溉的需求。
二期工程是对一期工程的延续和配套,将解决2020年至2030年贵阳市新增城市供水,以及包括平坝等4个县13万多亩农田灌溉及10多万人畜饮水问题。
吴玮说:“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喀斯特山区解决‘水荒’的关键,贵州依托黔中水利建设,在喀斯特地区搭建起饮水灌溉网络,将地表水及时积蓄并配送到缺水严重的地方,实现水资源均匀分布。”
据了解,“十二五”以来,贵州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包括黔中水利在内的以骨干水源工程、引提灌溉工程和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建设为主的水利建设“三大会战”,预计总投资上千亿元,争取到2020年从根本上解决贵州工程性缺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