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盛斋酱肉店
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前后,居住在广安门内牛街的回民马庆瑞,经亲戚介绍去礼部当临时差役,为举办祭典时看管供桌,闲时帮助御茶膳房做些杂活。因每次分到的供品“祭羊”,自食有余,便担到街上去卖,收入比应差多些,所以就辞去差役,改做收购“祭羊”。
乾隆年间,前门外的荷包巷是繁华的商业区。据《都门杂咏》记载:“五色迷离眼欲盲,万方货物列纵横。举头天不分晴晦,路窄人皆接踵行。”当时,马庆瑞就在繁华商业区荷包巷摆了个肉摊,专门做起卖羊肉的生意。由于他在御茶膳房做杂活时,曾偷学到制作酱羊肉的手艺,因而肉摊上又增加了酱羊肉。有些人知道他的手艺是从御茶膳房学来的,同时,他制作的酱羊肉质量、味道确实比别人的好,所以争相购买,生意日渐兴旺。从这时起,礼部祭祀庆典用的全羊就由月盛斋供应。
后来,马庆瑞的两个儿子马永祥、马永富继承父业,并得到太医的帮助,对原来制作酱羊肉的调料配方进行了改进。用这个配方制出的酱羊肉,不仅味道鲜美,而且有温脾胃、消食、理气的作用。
在工艺上,要求必须做到:选肉精细,调料考究,制作严格,成品上乘。同时,还增加了夏令烧羊肉、白羊头肉、炸肉松等品种。为方便外地顾客品尝,又能发挥宣传作用,故制作了白铁长方扁匣,用油漆写上“京师月盛斋马家老铺五香酱羊肉”及“精工细作、四远驰名、前门内户部街路东”等字样。由此生意更加兴隆,产品行销全国,并且得到清朝宫廷和王宫贵族的青睐,经常前来光顾。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杨静亭编撰《都门杂咏》中,曾用“喂羊肥嫩数京中,酱用清汤色煮红。日午烧来焦且烂,喜无膻味腻喉咙。”赞扬月盛斋烧羊肉是好吃、适口的名品。王恩熙为月盛斋写过横幅,即:“本斋开自乾隆年间,世传专做五香酱羊肉、夏令烧羊肉,均称纯香适口,与众不同。前清御用上等礼品,外省行匣,各界主顾无不赞美,天下驰名。只此一家,诸君赐顾,详请认明马家字号,庶不致误。”这块匾额至今犹存,是月盛斋老店名品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