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冕
三元桥换梁“手术”后,已运行了一周时间。一周时间里,三元桥“康复”效果良好——临时支墩也已拆除,京顺路面开始恢复。昨天,北京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首次揭秘43小时施工过程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险情。
旧梁最大高差曾达27厘米
三元桥换梁过程中,最令人揪心的是旧梁。原定,施工方将旧梁拆成边跨和中跨,前者直接分成9片用吊车运离,后者分内外环两幅整体驮走,整个过程控制在五六个小时内。
第一步进站顺利,第二步却遇到险情。
14日凌晨3时许,驮梁车缓慢顶起中跨。这块桥板因常年重压,已变成“V”形。驮梁车由神驼一号和二号并排组成。每一辆从外面看都是“平板车”上拉着6个千斤顶,上面再加上一根宽60厘米、长近50米的平衡梁。每一次驮运物接触的就是平衡梁。
很快,路政人员发现中跨并未按照预想被顶起。“两辆驮车相距5米,‘V’形梁应该两头升得快,中间略慢。事实却相反,旧梁中部最高处升高了30厘米,而两端升高最低处不足3厘米。”北京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主任乔晓军说,中跨中部已经出现裂缝,就像门框的合叶一样,如果硬拽顶升,旧梁会左右摇摆,极端状态下中跨甚至会从中间碎裂,像夹三明治一样,把驮梁车夹成馅儿。“那新梁都没办法快速驮运了,而且会出安全事故。所以市交通委的领导当机立断换方案——旧梁就地破拆,放弃整体驮运。”
旧梁被切成27块
官方发布数据显示,旧梁一共被拆成27块吊离,很多人好奇当时是怎么切的。乔晓军说,内环顺桥向切了4刀,横桥向切了2刀,分成15块;外环顺桥向切3刀,横桥向切了2刀,分成12块。“每一块重量不同,最轻的75吨,最沉的139吨。”
切梁运走,有讲究。因为中跨全凭桥墩支撑,算是“悬浮”在空中,四六不靠,挪走一块后必须保证其余梁不垮不塌。第一片被吊离的为内环东南角,最后一片吊离的是外环西北角。“最后两片调离切割前,都提前用吊车吊着,防止切开时发生意外。”
还有一个细节,最初的切割预案是切一片,吊离一片,周而复始。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切割旧桥至少需要20个小时以上。经过现场反复查看,路政部门最终确定的方案是,先将原本为旧桥中跨准备的临时支墩挪到旧梁下,增加支撑点,然后按序切割,边切割边吊装,同时进行。此举将旧梁分解时间缩短了至少一半。
新梁预留18个体检孔
与旧梁不同,新梁采用了钢箱式结构,由9个箱体组成。每一个箱体都是中空的,两端各预留了一个椭圆形的孔。每年桥梁体检时,工作人员可从此钻入桥内检查。
如果您从三元桥(跨京顺路)桥下经过时,在非机动车道的上方可以看到这些孔,每一个仅容一人身量。一旦钻进去,更憋屈。乔晓军透露,每个箱体宽2.4米,长45米,但仅高1.1米。“人进去只能爬行,根本直不起腰。”
按计划,每年雨季过后,冬季来临前,工作人员会进入箱体内查看是否有渗水,焊接缝是否开裂等,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解决。
延伸阅读
明年大修桥梁七八座
此前,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在接受采访时透露,复兴门、建国门、东直门、国贸等一批桥梁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陆续都会面临修缮,不过并非每座都要换梁。目前,路政部门已经给全市1548座桥梁建立了体检档案,确保每一座桥的健康。明年列入计划的“保养”桥梁数量约百座。
乔晓军说,明年修缮桥梁数量在100座左右,其中大修的有七八座,目前方案都在审批过程中,是否动用驮梁车尚未敲定。乔晓军解释,北京的桥梁每年都会进行“体检”,如果发现结构性问题,需要大修或加固,基本当年验出伤次年动手术。还有一些是使用性的伤,比如一些部件坏了,桥栏破损等,这些中小修基本当年就能完成。
相关新闻
通州打造慢行系统助力绿色出行
本报讯(通讯员 冯维静)本月底前,通州区河东区域慢行系统将建设完工,届时,潞苑四街、潞通新路、潞苑东路等周边居民绿色出行将享专用道。
潞苑四街小中河堤路至陈列馆路路段近日道路拓宽工程已经启动。施工方负责人介绍,道路拓宽后将由以前的两上一下三条机动车道改造为两上两下四条机动车道,供车辆双向行驶。路两侧还将分别新开辟出非机动车道和人行步道,让行人和机动车彻底分开。“慢行系统既能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又能节能减排。”据区市政市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慢行系统就是慢行交通,把步行、自行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有效解决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引导居民采用“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