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银行再次发布调整贵金属业务的通知。事实上,此番调整并非近年首次,早在去年底,受贵金属价格剧烈波动影响,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近20余家银行暂停账户贵金属相关业务新开户申请。
业内人士认为,受近期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多家银行基于风险前置考量采取更谨慎操作,这也说明“原油宝”事件余威仍存。银行贵金属业务未来将何去何从?
多家银行收紧贵金属业务
中国银行日前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7日至8日对账户贵金属、双向账户贵金属、双向外汇宝、代理个人客户等相关系统进行升级。
系统升级完成后,将调整相关产品交易参数及交易服务,具体包括:一是调整产品交易参数。上调账户贵金属、双向账户贵金属、双向外汇宝的交易起点数量(金额),下调其单笔交易上限和单一客户持仓限额。同时,下调代理个人上金所业务延期交收合约的最大单笔报价量、单客限仓额度。二是调整产品交易服务。
招商银行也于近日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11日对个人纸贵金属双向交易业务、实盘纸黄金纸白银买卖业务进行调整。同时,个人外汇期权业务即日起停止发售新产品,已发售产品的买卖与到期结算不受影响。
工商银行则对《中国工商银行账户贵金属产品介绍》和《中国工商银行账户贵金属交易规则》进行修订,将包括但不限于:账户贵金属产品的风险级别调整为第5级(R5),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结果要求调整为进取型(C5)等。同时还对交易起点、交易时间、交易方式、持仓限额、强制平仓、业务停办和业务功能关闭等事项和条款进行了修订。
事实上,对于贵金属及外汇业务的调整及进行限制并非近年来首次。自去年11月以来,受贵金属价格剧烈波动影响,包括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等近20余家银行宣布,暂停账户贵金属相关业务的新开户申请。
“原油宝”事件余威仍存
对于多家银行此番再次调整贵金属等业务,业内认为,不仅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价格近期出现大幅波动相关,银行基于风险考量采取更谨慎操作,也说明“原油宝”事件余威仍存。
“今年6月份以来,贵金属市场交易的主逻辑从前期商品普涨引发的通胀上行预期,转变成美联储不限量的‘量化宽松’以及‘零利率’政策何时回归正常化。而美联储6月货币政策声明以及美联储官员鹰派言论,较前期鸽派论调的急转弯,造成了6月贵金属市场的急跌。”南华期货金属分析师夏莹莹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波动加剧下,银行采取更谨慎操作。
从贵金属波动幅度来看,根据中国黄金协会最新统计数据,6月底,伦敦现货黄金定盘价为1763.15美元/盎司,较年初下降9.27%。上海黄金交易所Au9999黄金以397.48元/克开盘,6月底收于365.82元/克,较年初下降7.97%,上半年加权平均价格为376.62元/克,仍较上一年同期上涨2.07%。
在白银表现方面,2020年白银价格上涨了27%,达到7年以来的高点,升至每20.55美元/盎司。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银交易所交易产品(ETP)出现创纪录的投资增长,以美国为首的银条和银币销售量上升至4年以来最高水平。
“近期银行对贵金属业务的调整,反映了相当数量的银行其实可能不具备经营此类业务的能力甚至资质。”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中心副主任陶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首先,部分银行可能不具有全球资产配置趋势的研判能力、贵金属投资研究能力及相关投资产品的鉴别能力,所以很难持续为消费者提供稳定收益;其次在很多时候,银行可能也没有做好相关产品的基本风控工作,出现大幅波动后,消费者的风险充分暴露,没有对冲保证。
另据某国有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其实从去年开始,监管方面在各种内部或公开场合频繁喊话,要求提高类似业务的风险防控意识,同时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强化前瞻性安排。
阶段性调整还是业务出清
“贵金属市场最危险的时刻可能已经过去,目前,市场正在逐渐消化美联储货币政策即将转向的预期,后期货币政策正式落地前,对贵金属市场冲击力度将逐渐削弱。”夏莹莹预测。
尚若预期能够“如约实现”,又该如何看待银行后续行为?是市场行情演变下的阶段性调整,还是预示着银行开展贵金属等业务恐将逐步压缩出清?如何理性看待银行开展此项业务?
“贵金属市场波动频繁,而银行业机构作为金融机构中网点最多、覆盖人群最广的普惠型机构,其主要客群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低于长期从事衍生品交易的专门投资者,如果投资者确有投资需求,可以考虑其他非银渠道从事交易。”金融科技专家苏筱芮对《国际金融报》记者坦言,投资者即便不能交易,也需理性看待银行业机构的相关举措,主要为保护其利益。
“短期内业务的收紧或者说是规范并不意味着完全取消,而是提高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投资者。”某国有行外汇分析专家表示。
陶金认为,对于普通投资者,在投资大宗商品时需要研判全球经济、工业、供需和金融等多重因素,事实上较难判断具体商品价格的短期趋势,更多还是应该做好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对类似业务加强监管,避免再次出现严重损害投资利益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