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建设如火如荼,不仅数量增加,而且规模容量也明显提高。最近,该行业又有多项新进展:伴随着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成,国家管网集团天津LNG二期项目容量为22万方的4#储罐5月8日正式完成封顶;中海油江苏滨海LNG项目港池、进港航道及主航道疏浚工程主体日前圆满完工。
为何国内LNG接收站建设如此火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能源与低碳经济学系副主任董康银在接受《中国贸易报》记者采访时说,直接原因是对进口天然气的强劲需求,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强化LNG接收能力,保障我国天然气/能源供应安全;二是LNG接收站多区域布局,提升国内天然气保供调峰能力;三是必要时可转化为天然气战略储备能力;四是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为实现“双碳”目标腾出空间。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认为,从长期看,未来我国天然气需求仍将保持持续增长趋势,我国自产天然气量有限,进口LNG将成为天然气供给的重要来源;从短期看,国内LNG价格上涨、地方储气能力不足以及天然气市场的供不应求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短期LNG接收站的建设步伐。
对于LNG接收站建设火热推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陈守海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需求量大,我国天然气发展前景较好,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从进口天然气方面看,主要包括管道进口和LNG船进口,当管道距离较长时其实并不经济也不灵活,而且远离消费中心,考虑到鸡蛋不能放进一个篮子里,这就需要进口更多LNG。二是收益有保障。一个LNG接收站虽然造价较高,但一年获得十几亿元收入并不难,这是很可观的。而且LNG接收站耗能少,释放的冷能也有商业用途。同时,天然气管道基建开放,LNG接收站与国家管网连接,没有后顾之忧。三是相关部门也有积极性,建设一座LNG接收站可以带来税收红利,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
LNG接收站建设达到什么样的数量或规模比较恰当,是否会过热?
董康银认为,考虑到LNG接收站对天然气供应安全、保供调峰以及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作用,目前国内LNG接收站建设比较“热”,但并不存在“过热过剩”问题。基于“双碳”目标、天然气定位及能源结构布局,国内目前23座LNG接收站难以满足LNG进口的旺盛需求。因此,短期来看,还将有一大批LNG接收站建设规划正在落地,以强化我国LNG接收能力。但在2030年“碳达峰”前后,国内LNG接收站建设热度将有所下降,预计年接卸能力保持在1.5至1.8亿吨。
孙传旺认为,当前LNG接收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进口需求,但如果接收站建设增速持续大于LNG实际进口增速,则未来两年将会出现产能过剩情况。现阶段我国LNG建设的规模与存储能力普遍较小,新建的LNG接收站应锚定2000万吨以上的年接收能力。
陈守海坦言,“过剩”与否需要一套标准来判断,而且还要先厘清何为“过剩”。在这个问题上,需要考虑LNG接收站的输出能力、消化能力,如果后续销售输送渠道较顺畅,一个LNG接收站每天对接一艘LNG船都没问题。所以,他认为目前不宜断言“过剩与否”。
对比欧洲和其他国家,更可以看清我国LNG接收站的建设运营所处的阶段。董康银介绍说,与国外相比,我国LNG接收站建设和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天然气需求,尤其是进口LNG需求较为旺盛;同时,我国LNG接收站建设水平和速度也是优势之一。然而,在LNG接收站快速发展过程中,确实需要综合考虑及全面布局。同时,应进一步充分发挥国家管网集团的作用和优势。
孙传旺提到,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LNG接收站建设更加注重安全技术规范,运营效率较高,但我国LNG接收站建造成本较高,部分关键设备与材料也仍需依靠进口,一些特殊材料缺乏检测标准与监管核查机构,自我审查导致产品质量并不稳定;我国LNG接收站建设大多自产自用,市场化运营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公开剩余动态信息,完善第三方准入条件,增加与管网公司合作,响应国家储气调峰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参照欧洲国家加快数字化交易系统的设计开发,为剩余能力消纳创造条件。”孙传旺说。
“欧洲天然气达峰,后劲不足。和欧洲相比,我国LNG市场前景更好。但我国早期LNG接收站气化场地不够,罐区不够。后期建设的LNG接收站较大,有的甚至留出12个罐区。我认为现有接收站的接收能力有很大提高空间,建议对现有接收站进行扩容,是比较经济的方式。”陈守海说。
除此之外,孙传旺还建议,我国需统筹进口管道气与LNG的长协问题,建设LNG接收站的增速、分布应与实际进口量相匹配,特别是国家管网公司成立后纳入一些接收站,应避免出现投资过剩与利用率过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