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需求驱动下,储能电池赛道迎来前所未有的投资热潮。
2022年以来,储能电池项目签约、融资、开工和投产的消息纷至沓来。根据行业咨询机构GGII不完全统计,仅2022年储能电池相关扩产项目(部分涉及动力储能一体化产能)已达26个,投资额合计超过3000亿元,产能达820GWh。截至2022年Q3,纯280Ah独立线产能约34GWh,280Ah动储共线产能超过50GWh,两者合计超过84GWh。到2023年上半年,新建280Ah专线释放的产能约80GWh,叠加动储专线释放产能将超150GWh。
(资料图)
大规模储能电池扩产计划,引发储能电池产能过剩隐忧以及市场争夺的思考。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储能锂电池现阶段大幅扩产,加剧未来市场风险,一旦储能装机需求不及预期,过剩风险可能较大。目前,性能、安全和经济性是储能电池最关注的三大方向,唯有在这些方面都胜出者才能长期立足市场,品牌才能溢价。
过剩隐忧
今年以来,随着欧洲能源价格和居民用电价格攀升,储能经济性得以体现,促进户用储能需求激增,叠加国内新型电力系统加速构建,进一步刺激可再生能源配储能需求,因此全球储能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
以国内为例,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底,中国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50.3GW,同比增长36%。2022年前三季度,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933.8MW/1911.0MWh,功率规模同比增加113%,新增规划、在建新型储能项目规模73.3GW/177.0GWh,年底装机规模将有大幅提升。
在此背景下,自9月底开始,储能电池呈现供应短缺局面,特别是大型280Ah储能锂电池出现了结构性短缺,市场一度出现“一芯难求”现象。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部分储能电池供应商处于供销两旺行情,并且订单已经安排到了2023年上半年。
旺盛需求刺激了储能电池企业的扩产。2022年以来,宁德时代、亿纬锂能、比亚迪、中创新航、鹏辉能源、欣旺达、蜂巢能源和海辰储能等电池企业密集公布了产能建设规划、项目签约、开工、投产等动向。
比如,2022年9月,宁德时代拟投资不超过140亿元在洛阳投资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同月,亿纬锂能拟投资100亿元在沈阳建设40GWh储能与动力电池项目;10月,中创新航计划投资248亿元的合肥项目一期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将形成动力电池及储能系统50GWh产能;另外,10月27日,鹏辉能源的衢州年产20GWh储能电池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约60亿元。
对于储能电池企业的扩产现象,伊维经济研究院研究部总经理、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院长吴辉向记者表示,“欧洲能源危机,激发了户用储能需求实现翻倍增长。同时,国内很多地方政策要求新能源项目强配20%储能,并且储能电站商业模式正在逐步清晰化,也拉动了对储能电池的需求。加之,目前市场对2025年和2030年的储能电池需求的预期较高和长期看好,因此呈现了急剧扩张的局面。”
对此,刘勇也向记者表述了类似的观点。他分析道:“一方面是全球储能市场需求旺盛,欧洲户储爆发;另一方面各地储能规划远超国家储能‘十四五’时期装机目标,对市场产生强烈的增长预期,加上今年储能‘电芯荒’对市场的助推,优质产能被市场所期盼。”
在吴辉看来,储能电池目前的发展阶段,类似动力电池早期发展阶段。部分企业获得了不错的入局机会,由于入局储能赛道相比进入新能源汽车领域门槛更低,后者产品审核严苛,需要较长的验证周期,因此率先瞄准了储能产业。
但储能电池企业纷纷扩张,引发了业内对产能过剩风险的担忧。
刘勇告诉记者,储能锂电池目前阶段的大幅扩产,加剧未来市场风险,一旦储能装机需求不及预期,过剩风险可能较大。此外,比较适合于储能的钠电池生产线开始起势,产能规模将陆续释放,对锂离子电池将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
“按照储能下游需求和上游电池产能扩张计划来看,产能肯定是过剩的,存在结构性过剩问题。”吴辉向记者解释,有的储能锂电池产能缺乏竞争力,根本没有客户,本身就是无效产能。而一些龙头企业生产的280Ah电池产品较为稀缺,相对具有市场优势。不过,目前业内认为280Ah电池比较有竞争力,扩产较多,很快会有过剩风险。
淘汰赛开启
在碳中和目标背景下,万亿储能市场已经成为锂电池企业必争的新战场。随着储能电池新老玩家的扩产,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也考验着各企业的真正竞争力。
GGII公布的2022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量TOP5显示,宁德时代的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居首位,比亚迪紧随其后,鹏辉能源、亿纬锂能并列第三,第四名为瑞浦兰钧,第五名为中创新航。不难想象,非头部的储能电池企业也正在抢抓机遇,试图蚕食这个市场。
刘勇向记者表示,储能电池的竞争目前主要是锂电的竞争,当前锂电技术最为成熟,产业链完善、人才众多,竞争最为激烈。由于钠电池、钒电池等处于规模化前期和示范应用阶段,因此一方面是一线锂电厂商的直面竞争,另一方面是二三线锂电厂商的加速入局,加剧了对市场和人才的争夺。
回归当下储能产业的现实,尽管投资热潮泛起,但是储能系统成本偏高、安全事故频发、循环寿命预测不准确且有待提升等问题仍是产业需要直面的痛点。因而,目前储能电池企业努力地在朝着大容量、长循环、安全性、低成本方向发展,这也是企业争夺市场的竞争点。
刘勇分析认为,“从竞争态势看,行业集中度还较高,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的公司市占率合计超过50%,但最终竞争点还体现在技术创新上能否为储能系统降本增效带来价值空间,并更好地匹配应用场景需求,当然更重要的是确保储能锂电电芯及电池的安全性。性能、安全和经济性是储能电池最关注的三大方向,唯有在这些方面都胜出者才能长期立足市场,品牌才能溢价。”
GGII也指出,随着上游材料价格的下降、企业产能的释放,一二线品牌的储能电池产品在性能、成本、售后、安全等方面的综合性价比优势将会进一步凸显,2023年全年仍将处于相对紧俏的状态。三四线品牌及部分新玩家将有可能因为产品滞销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不具备产品性能持续升级,或者产能品控未能接轨一二线制造能力的上述玩家,将成为本轮储能发展周期中第一批被淘汰的企业。
吴辉告诉记者,一家电池企业的竞争力还是取决于是否具有良好的技术与产品。一方面,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是否能够一直推动产品更新换代;另一方面,企业对于现有成熟产品的成本控制能力,是否更具有性价比。
“目前行业竞争已经比较激烈,大企业在大容量、长循环、安全性、低成本指标上更具有优势,到明年小企业应该会淘汰一部分。”吴辉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