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2022年夏天,四川遭遇罕见高温干旱灾害,造成全省15个市(州)严重受灾,1.3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因缺电被迫停产,农业生产不同程度受灾。”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徐玖平在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急需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高极端天气下能源保供能力和城市电力系统韧性,确保极端天气下的能源供应。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对此,徐玖平指出,这是我国首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提出建设韧性城市,其中提高电力安全保障能力是重中之重。
徐玖平对盛夏高温并不陌生,但去年的极端高温让他感到震惊。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温高雨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
图为全国政协委员徐玖平 受访者供图
高温极值之下,去年盛夏长江中下游及川渝地区出现电力缺口,旱情持续发展。身处四川,徐玖平亲历极端高温干旱和限电始末。他说,电力系统是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基础设施,但目前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应对极端灾害冲击的防备不够、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有待提高、电源多能互补性不强、电网系统建设尚不成熟等问题和短板。
其中,关于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徐玖平经过广泛调研后指出,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的当下,城市电力系统屡受冲击,需要持续强化极端天气监测预报分析,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以精准化预报预警助力精细化城市治理,强化电力系统对极端天气的感知和应对能力。
新形势下如何确保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在徐玖平看来,应有序推进重点城市和灾害多发地区关键电力基础设施防灾建设,差异化提高设备设防标准,做好电力系统应对极端灾害的应急处置预案,提升极端状态下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要用户的电力供应保障能力;发挥我国“统一调度、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势,加强不同区域之间电网的“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充分利用不同省份用电负荷、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错峰特性,建立区域电网调节资源和备用共享机制,增强送受地区盈缺互济能力。
“还要充分考虑极端灾害下可再生能源出力的不稳定性,考虑极端灾害影响的电源规划,科学规划电源配比。”徐玖平建议,应构建完善的煤炭天然气产运储销体系,加强燃气燃煤储备及管道安全管理,提高适应各种极端情况的一次能源供应保障,力争做到任一极端场景或单一品类能源短缺不会对电力系统造成灾难性影响。
据预测,2023年全国气候年景总体偏差,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总体呈现多发强发态势。为此,徐玖平呼吁,推进地空天立体协同监测体系建设,加密重点区域站点,优化天气雷达网,提升对高低温、冻雨、寒潮等极端天气预测的准确性、时效性;建立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机制,提高跨地区、跨部门协同应急能力,确保迎峰度夏能源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