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内施工的全电驱小修自动化修井机
近日,随着最后一期培训结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纯梁作业区的80余名司钻全部实现既能操作自动化作业设备,也能排除故障。硬件设施的到位运行和操作人员的技能达标,标志着国内首个成规模作业自动化示范区在油田建成。
跟人一样,生产原油的油水井也会生病。作为油田生产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修井作业起到了治病保健的作用,让躺下的井恢复健康正常生产,为身体状况欠佳的井做个保健,重新焕发活力,是油田高效开发的有力支撑。
(资料图)
龙门吊式管杆输送机替代场地工完成管杆输送作业
这样的油水井作业在胜利油田一年就要一万多井次。一直以来,修井作业采用的“四人一机”的作业模式,1名司钻负责修井机的操作,2名工人站在井口进行吊卡摘挂、油管扶正、液压钳操作等,还有1名工人负责场地工作。
脏、累、险,是一直以来石油行业井下作业场景的真实写照,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依靠人工完成。站在井口的作业工人头上是几吨重的大钩,还要抬着40多公斤重的吊卡卡住油管,平均每口井要重复弯腰400多次。一根就达100公斤重的的油管也需要人工搬到半米高的支架上。
油气井下作业中心物资装备部高级主管王贺说,作业工人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安全风险高,“传统的作业模式几十年没有变过,高强度重复的机械劳动对人体伤害极大。”
职工巡检国六标准的自动化修井机
这种状况从2020年开始得到改变,到2021年3月,作业机械化实现全覆盖,成为国内第一家。作业机械化带来的是井口人数从两人减少到1人,作业时不需要弯腰,平推平扶代替了搬抬。
“井口没人,才是本质安全。”王贺说。2021年,胜利油田实施井下作业自动化装备配套三年规划及2021年实施计划。同年3月和5月,第一台大修和小修自动化设备相继投入使用。
2022年1月28日,纯梁作业区迎来了第一台小修自动化作业设备。半年时间,陆续装备了12台,取代了过去23台设备,一线班组人员也减少了一半,国内首家成规模作业自动化示范区的硬件全部到位。
自此,一场作业动力变革拉开大幕——车载自动化设备省掉了固定式井架搬运车辆,解放了井架安装工人;井口没有了作业工人,全部操作只要司钻一人一键完成;一台动力标配人员从14人降至9人,工人倒班休息时间从12小时到了48小时;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人均劳动效率大幅提高。
过去,晴天一身油、雨天一身泥,冬天寒风刺骨,夏日酷暑难耐。现在司钻坐在冬暖夏凉的操作房内,工衣干净整洁,轻按键盘就可以完成施工。
油田设备管理部一位负责人介绍,自动化的生产运行模式带来生产组织运行模式的变革,内部分工更加专业化。传统的作业区——作业队——班组纵向模式变为作业区下的作业、搬迁准备、设备维保三个并行项目部。
纯梁作业区经理王洪林介绍说,自动化应用以来,人均劳动生产率提升29%,接害触污降低80%,打造了修井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据悉,2023年,油气井下作业中心还将建成现河、桩西2个自动化作业区,其他作业区各建成4个自动化项目部,小修自动化达到147台、占比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