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诚信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在和讯网《中国经济学人》栏目上表示,尽管下半年企业债须偿还规模达2.2万亿,但这并非最高峰,预计2018年将有更多企业债到期。
据彭博统计,下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公司须偿还债券金额达2.2万亿人民币,高于上半年的2万亿。这意味着今年3、4月份债券市场承压的局面或将再现。
今年上半年,信用债风险集中暴露,过剩产能行业违约事件频发令债市谨慎情绪升温,市场担忧随着更大规模的企业债到期,将会有大量违约事件发生。
毛振华认为,虽然债市局部存在风险,但不会出现系统性违约局面。“从近两年企业债违约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过剩产能领域,在中国这么大的债券市场,过去长期刚性兑付,所以没有违约,现在逐步打破后,出现违约并不足为奇。”
事实上,在违约事件集中爆发后,有债券基金经理表示,机构投资者已普遍降低了刚兑预期,这实际上是债券市场发展的必经阶段,未来信用利差会慢慢发展到一个合理的位置,投资者在承担风险的同时也将获得相对高的收益率。
对于问题集中的产能过剩领域,开源证券分析称,只有让风险充分爆发,才能真正清除过剩产能,僵尸企业才能退出市场,这是必经的阵痛。
“现在的确到了集中还债的时候,但这只是开始,不是最高峰。”毛振华称,债券市场有延后期,由于交易所市场在近两年集中发行大量企业债,预计2018年将有更多到期债券。
高盛中国首席投资策略师哈继铭也预计,2018年-2022年是中国债务问题的重要关口,恐面临严重债务危机。
不过在毛振华看来,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较慢,有自己的节奏,从局部和个案来看的确存在问题,但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他表示,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助推债券市场快速发展,一些中小公司也进入发债行列,随着规模和范围的扩大,债券风险上升是必然。
“但这也反映了债券市场更健康的结构,它本身就应该这样,不是只有大型央企才能发债,债是为企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这样的债券市场才能减少间接融资,改变企业融资结构,这符合我国长期发展方向。”毛振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