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 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推出了iBUILDING数字孪生平台。随着"元宇宙"这样一个科幻概念火热 ,更是把数字空间和现实世界融合的想法提上了日程。"巨硬"(微软)正推出元宇宙应用的框架,并将数字孪生作为其基础。
于是数字孪生这个概念,开始风靡业界,火出圈了。既然又提到了了数字孪生,那么何为数字孪生呢?
"数字孪生"简单地讲,是指在信息化平台中建造一个与现实世界中物体、场景等方方面面完全一致的"数字克隆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VR、AR、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把数字克隆体与现实实体 -- 对映、连接、交互,最终达到通过虚拟世界,认知、分析、管理和操控现实的目的。
本体的实时状态,还有外界环境条件,都会复现到"孪生体"身上,除了视觉上的享受,它的出现还带来了多维度的价值。
加速智慧建筑落地
借助数字孪生中的物联网、大数据、AI等技术整合楼宇现有数据资源,为楼宇的基础设施、安全检测、空间环境等指标提供可视化管理,同时整合楼宇硬件设备如照明、空调、电梯等设施设备的信息、位置、状态,调整运行模式,使得楼宇具有环境安全、体验升级、管理智能、运营高效等特点。
比如运维小伙伴则可以更方便的监管能耗、设备,并分析运行流程落实情况,根据反馈结果合理调整;住宅建筑中的人们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对自己所处环境拥有更多的控制权,比如定时开拉窗帘、下班回家自动打开空调;医疗建筑中的数字孪生可以协助医院方合理分流,避免人员大量拥挤,优化医患就医体验等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建筑。
带动建筑以及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制造业转型成为了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焦点。但是,制造业企业光靠政策和措施是万万不够的,从技术上实现转型升级才是王道,既然要想转型升级,智能制造很关键。数字孪生技术作为驱动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符合转型的技术要求。
数字孪生通过传感器,将仿真与现实世界在产品中相结合,构建数字仿真模型。通过这个模型来进行诊断和加工,再依托网络,将仿真产品有序地连接起来,从不同维度(如产能、能耗、质量等)进行精准预测分析,最终实现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
据统计,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8%,在我国每年新建的20亿平方米建筑中,其中99%是高能耗建筑;而既有的建筑中,仅有4%采取了节能措施。大型公共建筑不但能耗密度高,而且能源浪费非常严重,具有巨大的节能空间。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数据映射建模,搭建与真实世界完全镜像的3D场景,并将水电气这样抽象的数据可视化展现,实现集中管理分析。通过对历史记录查看,管理小伙伴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实现高效、绿色的目标。
当前由于缺乏数据接入,且数据安全无法保证,数字孪生的平台在使用上带来了诸多不便。
特别是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平台和算法平台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算力保障,使得依托iBUILDING打造的数字化平台产品场景渲染更加仿真,数据更加准确及时,数据管理决策更加精准可靠,真正实现了智慧建筑的可视可管可控。
此外,iBUILDING数字孪生平台还包含了丰富的动态效果,从整个虚拟空间进行数据映射,告别冷冰冰的抽象数字,让监管更直观,体验感更好。
分离可视化引擎
这项技术为数字孪生的落地提供了支持,而且支持好几种渲染引擎,借助web端渲染和次世代引擎,制作出的画面视觉效果直接拉满。
低代码平台和SmartBuilder智能资产平台
Smart Builder智能资产平台 通过统一的数据模型、参照化城市框架生成技术,能适配市面上绝大部分的资产平台,减少场景搭建时间;低代码则是采用IOT技术降低使用门槛,小白们都能快速上手,轻松玩转创造平台、数据与渲染分析、多维度3D、一键预览以及发布功能。
SmartServer云渲染平台
在此之前,数字孪生项目受项目大小和包装大小的限制,不能很好的展开。但是通过Smart Server 云渲染平台,就可以实现自动部署和升级、私有化部署、多项目管理和项目小包更新,项目版本还可以远程自动更新,实现快速升级。
数字孪生在智慧建筑
相比传统的数字化管理方式,数字孪生可以实现物理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全面感知、精准映射、智能推演。将数字孪生与其他技术结合,iBUILDING实现了可视化管理全新体验、全周期闭环管理、仿真预警和优化。
在上海同济医院,iBUILDING运维指挥中心采用高精度渲染技术、洁净医院视觉风格,可以通过楼层拆分查看每个病区的实时情况,通过传感器准确定位自主移动机器人、气动物流的位置,同时3D热力图还可直观反映病区人员密度,通过数据指挥中心和数据驾驶舱可以有效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赋予了数字孪生新的意义,数字孪生将在越来越多的行业领域及应用场景发挥重要价值。
iBUILDING美的楼宇数字化平台以数字孪生技术为重要抓手,将与其他前沿技术创新结合,正在把建筑变成有温度、可感知、会思考的生命体,不断走进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医院等领域,打造开放互联的智慧城市。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