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西安人”,早年间该群体还是被老西安人时常挂在嘴边的“外地人”。但是,随着西安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古城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西安人”。如今,这个群体已深深融入西安,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作为西安经济最活跃的区域,西安高新区无疑成为“新西安人”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
作为国家确定要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高新区之一,西安高新区相较于其他高新区最大的优势便要数科技资源,而人才集聚是科技资源得以汇集于此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底,西安高新区已累计集聚国家和省级、市级高层次人才超400名,本科及以上人才约30万人,硕博人才达7万人,海外人才约7000名,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15.1%,居全国高新区第二。
除了“薪引力”外西安高新区何以在高知人才群体中引起“磁吸效应”?在和几位就职于西安高新区的“新西安人”的交谈中,我们提取了几个关键词,也许得以管中窥豹。
“潜力”
“我还在加班”周六中午发送的消息到下午四点左右有了回复,姚先生解释到因手头上事太多,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只好周六下午回单位加班。这和此前那个声称9点上班能8点59分到绝对不8点58分到的“躺平小姚”形成鲜明对比。
被“躺平外衣”包裹着的,是那个会说去东北上学是为了试试自己挨不挨冻,结束加班后假模假式开玩笑说“公司上市必得有我一大股”的开朗幽默的年轻人,不过玩笑背后更有一颗认真勤恳的心。
作为一个在东北上学、西安工作的河南人,姚先生这一路上的每一个拐点其实都是在尝试。去东北上学是为了尝试在同等分数水平下获得受教育的最优解,将西安高新区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选项,则是为了尝试未来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换句话说,他看中的是高新的未来。
姚先生于今年年初在西安高新区某央企区域总部就职,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他毫不讳言:“我所在的企业目前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规模扩张项目增多,随之我个人发展也会更有潜力。”在他看来,房地产行业虽已过历史红利期,但西安高新区当前发展势头正盛,其每一次“创业”都带来了土地资源的扩容,以及随之而来的基建项目的铺开。
自2021年始,高新区便逐步推动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的品质之城。2022年,西安高新区谋划“品质高新”项目265个,总投资4066亿元;仅今年1至9月,西安高新区集中开工149个项目,总投资2768.8亿元,集中竣工项目115个。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将为企业创新发展、人才创业生活打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环境,也为诸如姚先生这样的建筑从业者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好机会。
在姚先生看来,手里的一张张图纸或是亟待兴建的办公园区,或是智能崭新的医院,亦或是舒适安全的住宅楼,能够安放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公司、病人、居民,而是行业的未来、家庭的希望、情感的寄托。轻飘飘的图纸承载着姚先生沉甸甸的梦想、群众高品质的生活以及城市更高质量的发展。
“活力”
“我做梦都没想到,最后会来到自己最开始来过的地方。”隔着网络都能感受到张先生溢出屏幕的激动。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9年,那时刚到西安读研,正值研一的张先生初到高新区是为了参加在高新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钱学森论坛。一座座被玻璃幕墙包裹着的写字楼令人目不暇接,张先生第一次对“建筑丛林”有了直观的感受。从写字楼这种物质符号中抽象出的“商务感”,是张先生对高新区的最初印象。
回程正好撞上下班高峰期,走在锦业路上看着结束了一天工作的年轻人拖着一身疲惫把酒言欢、分享逗乐。张先生也开始在脑海里想象着自己未来的职场生活:期待着自己也成为其中的一员,下班后能和同事结伴骑车回家,乘风而行。
到毕业找工作时张先生投的三家单位全部位于高新区,最终选择了西安大华智联技术有限公司。问及原因时他提到自己本身性格就比较我行我素,讨厌束缚感,更多是被高新区的“活力”所感染。“这边技术型、软件研发型公司多一些,公司和员工都年轻,每天上下班路上都是行色匆匆的年轻人,走在路上整个人仿佛都会更有精气神。”
西安高新区何以年轻?高新嘉会坊、创业咖啡街区、创途秦智汇等众创空间集结着五湖四海的创业者,承载着无数热血梦想。而西安高新区围绕科技创新需求,不断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孵化链条,加速构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产业壮大”创新链条,支撑着无数“天马行空”的想象落地生根。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西安高新区已累计拥有在孵企业超过1.3万家,累计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873家,新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462家,雏鹰企业超过2300家、瞪羚企业310家、独角兽系列企业14家。源源不断的年轻企业和年轻人正在持续编写着高新区的活力基因密码。
年轻人之间的惺惺相惜使得张先生消解了些许身在异乡的孤独感。从事研发工作本就圈子不大的他在这片科创沃土认识到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都很有冲劲,充满热情。丰厚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融洽的同事关系都使他更加坚定了在西安高新区长期发展的想法。
“熟悉”
对李先生而言,目前这份工作是他“结合自身条件做出的最优解”。
2015年从甘肃来到西安求学,从本科一直到研究生整整七年的青春时光、拼搏回忆以及同学挚友都在这座城里,眨眼间他已和这座城市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不喜欢去陌生的地方,适应一个新的地方挺慢的。”性格本就内向的他乐意待在这个被熟悉感环绕的“舒适圈”里。
毕业后他依旧选择留在了离家不远的西安,目前就职于高新区某研究所从事计算机硬件相关工作。李先生只是众多“恋家”学子中的一个,越来越多中西部地区的学子都乐意选择将西安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将高新区作为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
这里解得了乡愁。
开窗见绿。洨河公园、梁家滩湿地公园、永安渠海绵城市生态公园、仪祉湖水利风景区等家门口的天然氧吧,让年轻人把生活过成“诗”不必再去远方。一个个街角的口袋公园更是营造了通勤路上不经意间的“小确幸”。
住有所居。2020年西安高新区开展人才住房保障试点,启动建设2.6万套人才住房,同步出台人才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试点政策,加速完善“商品住房+共有产权房+人才公寓”安居保障体系;此外,2022年5月24日西安高新区在发布的新一轮人才政策中将硕博人才租房补贴也由每年12000元、3600元分别提升至每年18000元和6000元,上涨幅度达50%至60%。
病有所医。2021年西安高新区提出建设以“实力、科创、品质、幸福”为关键词的“四个高新”。过去一年来,以“幸福高新”建设为抓手,西安高新区先后启动10所医院建设。2022年9月28日竣工的西安市第一医院(新址)·高新区人民医院是西安高新区首家公立三甲医院,共设置床位1500张,内设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眼库——西安市眼库,目前已正式开诊。预计到2023年底,西安高新区二级以上医院床位数较2019年将增加6000张,就医获得感、安全感触手可及。
这里放的下梦想。
业因才兴,才以业聚。西安高新区对标主导产业需求,在产业布局、平台搭建方面狠下功夫,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干事创业提供平台,让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西安高新区提出打造以光电子信息、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为优势主导产业,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增材制造、卫星应用、5G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55611”现代产业体系。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除比亚迪以外,西安高新区还聚集了三星环新、众迪锂电池、法士特等一批龙头企业。依托这些重点企业,西安高新区已经形成了涵盖整车、零部件、汽车电子、动力电池等环节的完备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逐渐完善的产业链条、不断壮大的产业规模给了年轻人做出随性、自由选择的可能性。
作为聚集了全省90%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的“西部硅谷”,把一家家发展迅速的企业看作“硅分子”,那么一个个初出茅庐、满腔热血的年轻人便是“硅原子”,是他们不断贡献着自身的能量,建构了这片沃土。
三星、华为、中兴、比亚迪等龙头企业,易点天下、奕斯伟等独角兽企业,中科立德、因诺航空、奇芯光电等成长型科技企业,使年轻人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舞台。据统计,西安高新区目前已累计注册企业超过18万家,引进行业龙头企业超过100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130家……根基雄厚的区域产业、茂密成林的科技企业以及层出不穷的初创公司给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乡愁虽是心头的月光,但若得遇心安,高新亦可为吾乡。
高新路、锦业路、科技八路等道路整洁靓丽、四通八达;绿地中心、迈科中心等高耸的摩天大楼令人眼花缭乱;流光溢彩的商业综合体,不断激发出都市的时尚气息。高新虽说少了些“市井”的亲切感,但更多了种叫做“未来”的东西。
(赵颖茹)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