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7日,中国管理科学领域的年度盛会——“上海管理科学论坛2022”顺利举行。本次论坛以“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为主题,以“最前沿、最包容、最务实、最开放”为特色,邀请国内数十家商学院院长、全国管理学界同仁、各大企业精英人士,从专家观点、学界视角以及企业界推进的实际案例等不同角度出发,共话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探讨管理未来发展。
论坛由原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管理论坛主席 王方华主持,并由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理事长霍佳震,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致开幕辞。
在上海管理科学论坛2022主论坛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井润田,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分别做了主题分享。
1、量子思维 道法自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钱旭红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量子思维 道法自然》的演讲。钱旭红院士将量子思维和老子思维融合在一起,进行了十年的研究观察。
钱旭红院士指出量子是一种能量现象,是一种波粒子,是波和粒子的融合,具有不确定性。量子论的产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变化、社会的变革,推动万物互联跨界超限,一些旧的职业开始逐步消失,新的职业逐步产生。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是游走在量子与经典的临界交界处,所以我们常常在事物判断、心理状态上会有不确定性。量子状态是多态叠加以及不确定的。量子思维告诉我们主体和客体是不可分割的。
原本我们认为本身世界等于主观意识加上客观世界,但有了量子思维之后,我们发现这个世界不可以进行主观客观的简单分割。量子思维告诉我们真正的世界是有无线可能性,当被识别干扰时,它的叠加态会迸发转变成你看到的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不代表全部真实的世界,仅仅是世界的幻象甚至百万分之一。
而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更能感知它的整体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道德经》中的一些有关二象性、叠加、纠缠、不确定性、不可分割性的描述,和量子的状态非常契合。
钱旭红院士指出,近代科学的发展,才让人们逐渐理解了老子思想,比如通过X射线,人们才明白什么叫无有如无间,什么叫善行无迹;再比如老子在2500年前就发现了“无”的重要意义,然而近代科学才刚刚发现,这个世界是由极点产生大爆炸形成的世界。
钱旭红院士表明,今天的知识分别从两条道延伸出来:第一条从古希腊延伸出来,它强调的是分解还原,具备粒子性;另外一条是从古中国延伸而来,是波动的。简单来说西方把一切看成粒子态,东方是波动态。西方知识是分解还原,具有粒子性,而中国是整体性的,两者所用逻辑不一样,我们的逻辑更多是辩证逻辑,西方是形式逻辑。
不论是量子还是经典,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都要抱着尊重而不偏执的心态,因为这两种思维都需要。经典境界告诉你分界、机械、惯性、割裂、波动、计划乃至于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量子境界告诉你这个世界是无界、整体、多向、互动、不确定,这两种思维产生两种世界观影响经济社会和教育。
我们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因为我们自己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开放的胸怀,能够把中国的思维和西方的思维融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够为人类的文明创造更辉煌的明天。
2、科技与管理并举,探索中国未来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以《科技与管理并举,探索中国未来》为题,发表了演讲。
众所周知,全球经济已步入VUCA时代,未来的管理教育肩负新的使命,要培养领导全球经济体系重组的领袖与专家,以及新科技驱动的产业领袖与管理者。管理教育将有机会与新科技相互促进,主导商业理论创新迭代,为大学提供“理论家兼实践家”的学者发展模式实验平台。
陆雄文院长指出在政治分化的情况下,包括西方国家自身全球与反全球的博弈,让很多产业在全球范围里进行结构重组,供应链重组,整个产业结构重组。这一切到今天仍然没有稳定下来,政治、经济、贸易的秩序,都面临着重组的过程。但是我们发现,唯一的机会就在于科技创新,如果科技与管理并举,握住这次科技革命,我们才有可能突破西方围剿,才能够在某些领域突破西方对我们的掣肘,获得跟别人做对等的谈判、换取技术换技术或某种合作的机会。这些思维都是管理学思维,要跟科创思维结合。
陆雄文院长认为,从战略、公司治理、决策到人力资源、金融、会计、供应链、研发、运营等等,这些知识西方已经非常发达了,很难超越。工业经济时代,欧美在管理学领域做的理论创新基本上已经做完了,但是科技创新企业怎么发展,它的发展规律成长的模式,商业竞争的策略,包括公司治理、股权架构和股权激励,同传统工业经济有根本的区别或者有显著区别。
这些问题不是科学家很清晰的回答,他们很困惑,也需要帮助,而我们也不能用既有理论回应。这就需要再研究,需要我们创新研究,这是我们在全球政治、经济、科技创新、全球化反全球化、博弈的背景下给了传统商学院一个挑战,也给我们带来机会。
这一轮科技革命有非常大的特征,很多科技创新是颠覆性、革命性,是以前的技术没有的,更重要的是交叉性融合性,还有叠加性,为什么很重要?科技的交融到创新的高潮不断兴起,不仅产生很多全新的产业,也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今天不论是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制造,还是信息技术,所有这些都交融在一起,让每一个产业的迭代和创新,都是多种技术交叉融合。有更多的交叉,有更多融合,产业就不断升级。科技创新的时代正在到来。
陆雄文院长表示不论是在科技赛道分布上,还是在科技创新的投入上,又或者在企业的融资上,我国都是位居世界第二,这让我们有机会去做突破创新。
但中国大学教育创新思维不足,今天在中国看到80%的科创硬科技的科技成果都是由海外背景的科创企业家来提供的。本土有的主要在两个赛道上,太阳能光伏发电、人工智能。因为这两个赛道应用场景大,在太阳能光伏方面材料方面有突破,工艺方面有突破,所以成本降低。但其他的赛道,十有八九都是海归科技人才同海外资本同国内资本对接,在中国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国家的战略需要创造的。
对于管理学院来讲,我们有什么机会?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正在扑面而来,这一过程很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抓住人才培养和理论创新的机会。
管理学院要更多同理工科学科结合,同社会科学结合,但是我觉得现实的非结构的是同科技硬科技赛道结合。主导商业理论创新,今天的科技科创企业的成长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辜负了传统工业时代跨国公司基础上所形成的管理学的知识体系,我们要真正的去直面科创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困扰痛点,找到学术创新的机会。
真正以人为中心,培养本科生的奇心,不要等到了硕士生、博士生再想未来职业规划是什么。本科生时代就让他们知道,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潜力所在或者方向所在。
未来管理学院使命,培养领导全球经济体系重组和再设计的领袖与专家,培养新科技驱动的产业领袖,包括为这些硬科技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商业模式出来了,需要职业管理人员,职业经理,商学院有能力懂科创,懂科创企业的成长规律和商业模式的MBA学生EMBA学生去加入,从理论方法上提供全球企业,全球这一轮科技革命引领产业重组,产业迭代,产业创新。
另外,我们要把管理知识影响社会公共领域,用于提升其他各方面、各层面的效率质量,来为社会福利的促进做贡献。同时提倡更多的大学要培养既是学术专家也是实践专家的人才。
陆雄文院长指出,未来管理学院应该要坚守有机增长战略,要进行开放跨界的合作,不仅同其他学科合作, 还要同产业合作,不断的把现实问题,现实素材、数据、样本转化为研究的对象,提供研究的证据,赋能科创企业。也许在不远的将来,甚至为科学界的发展提供思维、指引。真正产业未来在哪里,真正产业发展路径是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不同赛道,不同产业路径哪个会有效,这是管理学院的机会,也是管理学院的责任。
3、管理科学的创新研究与教育创新VS系统不确定性管理
上海科技大学创业与管理学院院长汪寿阳在此次论坛上发表了题为《管理科学的创新研究与教育创新VS系统不确定性管理:从五个案例谈起》的演讲。
汪寿阳从五个案例出发,陈述了自己对管理科学的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的一些思考与感悟。
5个案例:
1、2009年中国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和9大振兴产业案例;
2、管理科学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与贡献案例;
3、国内增加值与全球价值链研究与美中贸易战案例;
4、比特币挖矿与中国碳排放以及中国的风险管理案例;
5、管理科学的教育创新真能提升军队的战斗力吗?
汪寿阳院长认为管理科学是兴国之道,应无处不在,教育创新的前景非常广阔,并且我们需要具有系统思维和前瞻思维,具备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消除不确定性,提出好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4、复杂环境与持续变革
当企业面对创变时代的复杂环境,应该如何创业并持续成长?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井润田以《复杂环境与持续变革》为题进行发言演讲。
井润田院长从两个方面来做分享:环境复杂性挑战和持续变革的思想。
一、环境复杂性挑战
他认为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包括疫情影响等等,甚至地缘军事冲突,这显然都使得在当前环境里经营的企业面对巨大的考验和挑战。我们需要从深层次来思考面对新的环境,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思维上的变化,以此适应环境本身的改变。
在复杂环境格局下的思维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思维,一种是演化思维。计划思维的典型特征是做什么事都是先想清楚再做,比如这时候需要一个目标,然后确定接下来路径,包括所有人财物资源配套等所谓最基本的出发点。在充满了巨大的考验和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计划思维就很难起到良好的作用。
演化思维的核心是先做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把问题想明白。落实到企业管理场景中,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在未来所谓复杂变化的环境之中,企业怎么寻求变化,寻求机会;第二种是扮演选择者的角色,通过影响环境,甚至改变环境来创造出更大的机会。
二、持续变革的思想
井润田院长指出演化是解决思想上的问题,持续变革讲的是如何行动。
在如何行动力同样有两种典型的做法,一种依然是以计划的方式来实施,在前期管理学的领域里,计划性变革的理论是主导型理论,比如库特勒温典型的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变革的过程,通常是从解冻变革到冻结的过程。计划性变革理论里是从远景和目标开始,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来消除组织体系内部的惰性,这就是所谓计划式变革理论最大的特点。
面对当前的复杂环境,首先想想这个事情要有宏大的目标和设想,不妨先做,不断的尝试来实现它,这就是持续性变革的一种理论和想法。持续性变革有这样一种思想,作为变革过程来看,领导者不再是推动者的角色,领导者作为调控者角色,领导者更重要目标是创立一个环境让变化能够自我发生。
井润田院长提到作为管理者需要有一种思想,这一刻不是在努力的通过我们自己的力量来改变整个企业的方向,而是希望找到更好地着力点,能够使得这样的方向自我诱发性的发生改变。持续变革也倡导管理者需要做到无为,所谓无为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而是避免让自己所做的事情和变化的方向产生违背。
5全球商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形势与新使命
论坛的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她带来了主题为《全球商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新形势与新使命》的发言。
汪泓院长指出,未来已来,面对全球商学院的教育数字化新形势下,我们怎么应对。唯变不变,唯一不变的是变,顺应全球商学院教育数字化新要求。我们要主动求变,怎么把商学院在数字化经济、数字化条件时代下新使命,能够体现出来。从中欧来说,积极努力打造全球商学院中做出积极的行动和努力。
她着重指出当前是百年未有大变局,整个社会整个全球整个社会的格局发生很多变化以及不确定因素,有序的和无序的风险不断凸显,黑天鹅和灰犀牛的现象层出不穷,社会在转型中新旧矛盾不断交织,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给各国带来政治家、经济学家、产业界甚至民众带来巨大挑战。
但同时,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带来新机遇。科技革命对商科的影响,比如科学技术重大的领域中的突破,载人飞船、探月探火、深地探索、超级计算、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技术方面,在中国都有突破性的进步。而面对国家战略中几个,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的前沿性战略性的研究和建设。
汪泓院长还指出,我们国家在发展科学技术前沿中和高端制造业中,还有关键核心技术、零部件以及数据库数据系统等关键领域中,还是有不少的薄弱环节,并列举了制约我们向制造强国迈进的35项卡脖子的领域。
汪泓院长认为,数字化时代和高质量的发展经济,以及国家时代的变化,需要高质量的商业教育。全世界各国都在应对新技术新革命到来,在数字经济时代,在线教育至关重要,数字化教育在高等教育和各类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
6、结语
最后,UCMT王方华校长对大会做了总结。
他指出五位院长从不同角度来阐述了在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
钱旭红院士要求大家学习理解掌握量子思维,用量子思维应对不确定的环境;
陆雄文院长告诉我们无科创无未来,需要我们企业贴近实际,贴近企业的变化,贴近中国经济发展中科创非常敏感的话题做好管理教育,来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汪寿阳院长是管理科学家,他举了很多管理科学在不确定环境中不是无所作为的,我们一定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这也是不确定环境中管理学、管理科学以及管理学者应尽的责任;
井润田院长非常好的阐述了管理学者怎么去研究去思考,同时去解读企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形态,帮助企业完善,帮助企业来适应不确定的环境;
汪泓院长的高度特别高,使我们看到中国商学院和世界商学院顶尖商学院相向而行。
大家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商学院,看商学院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进行各项变革和完善。非常感谢大家的参与,这样的论坛已经第四届了,希望明年能够在线下举行,我相信这样的论坛一年年办下去,每年主题越来越聚焦,使得我们提出的“最前沿、最包容、最开放、最务实”,这样“四个最”——上海管理科学论坛的特色,慢慢体现凝聚力,最后矗立于在世界管理之林,在中国管理学术界慢慢形成具有管理学派的队伍。
“上海管理科学论坛2022”是由上海市管理科学学会主办,长三角地区多家商学院(管理、经管学院)联合主办,UCMT与《上海管理科学杂志》承办,以“最前沿、最包容、最务实、 最开放”为特色,每年举办一次的中国管理科学领域的年度盛会。
时至2022,已经是“上海管理科学论坛”的第四期,前三年论坛的主题分别是“面向未来的管理”和“技术驱动的管理变革”“数字经济·商业模式·管理创新”。从中也不难发现,大会聚焦“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正显现其越加清晰的脉络。中国当下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黑天鹅事件频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地缘政治博弈日趋加剧。“不确定环境下的管理”是对当下企业家的考验,也是对专家及学者的一次考验。未来,“上海管理科学论坛”又将洞悉并呈现何种时代的焦点,着实令人期待!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