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早在南北朝时期,著名药学家陶宏景说:“羊乳实为补肾,故北方人食之多强健。”号称“医药之父”的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也指出,婴幼儿和病人长期饮用羊乳有利于胃肠道的消化吸收。
在欧美国家羊奶被视为乳中精品,被称为“贵族奶”,国家学界誉为“奶中之王”。近年来,羊奶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得到市场认可,《2021年羊奶粉市场发展白皮书》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国内羊奶粉销售额只有3亿元,2022年羊奶粉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元,羊奶作为一种独特的奶资源,除了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等好处,这5个好处更是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
1、羊奶致敏蛋白含量低,呵护更养护
研究表明,牛奶中最主要的过敏原是αs1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其中αs1酪蛋白是主要过敏原,β-乳球蛋白次之。牛奶中αs1-酪蛋白含量占总蛋白的43%,而羊奶只占1%-3%,因此羊奶的致敏性远低于牛奶,具有降低和缓解过敏的作用。且羊奶脂肪球平均直径为 2mm左右,被消化吸收率均在 90%以上,具有低致敏的特性。
特别提醒:低致敏性不代表没有过敏风险,而是风险较低!
2、羊奶含有丰富的AIP,可降低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
在盛行饮用羊奶的法国,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非常低,这一现象被称为“法国悖论”。
羊奶含有丰富的二碳酸腺苷(AIP)和环磷腺苷(CAMP),具有提高血液、细胞组织中腺营浓度的作用,降低胆固醇水平。且每100 g羊奶和母乳中的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0~13 mg和20 mg,羊奶降低了内源性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了体内胆固醇水平。胆固醇含量低对降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具有重大意义。
3、羊奶呈弱碱性,有助于胃溃疡、便秘的辅助治疗
《本草纲目》258页中记载:“羊奶甘温无毒、可益五脏、补肾虚、益精气、养心肺;治消渴、疗虚劳;利皮肤、润毛发;和小肠、利大肠”。
羊奶呈弱碱性PH值为7.1-7.2,牛奶呈弱酸性PH值为6.5-6.7,而人奶则是略偏碱性PH值为6.35-7.30。与牛奶相比羊奶的PH值更接近人奶,可以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对于胃酸分泌过多、便秘及胃溃疡患者,羊奶都有助于其治疗与恢复。
臻牧的这款臻畅绵羊奶添加了30亿进口活性益生菌,恢复胃肠道的生态平衡的同时也可以重建胃肠免疫。采用更好吸收的绵羊奶源,脂肪球颗粒更小(绵羊奶3.30um,山羊奶3.49um,牛奶4.55um),营养好吸收。
4、羊奶中的DHA“脑黄金”,对智力、视力发育有关键作用
羊奶含有丰富的DHA、天然核酸(DNA、RNA)、牛磺酸、卵磷酸以及脑磷脂等物质,可增加脑细胞对蛋白质的利用率。,DHA是大脑和视网膜发育的重要元素,核酸是维护大脑记忆的主要物质也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每升羊奶中牛磺酸的含量高达 47.7mg,是牛奶的 10多倍;同时每百克羊奶中含磷脂 52mg,尤其是卵磷酸、脑磷脂和神经鞘磷脂含量丰富,这对脑神经生长发育以及强化视觉都有重要的作用。
5、羊奶含丰富的ATP和CAMP,有维护脏器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
研究显示,羊奶中含丰富的ATP和CAMP,它们是细胞的核心物质,具有多种调节功能,维护着脏器组织正常的生理功能,这也是羊奶在营养保健上的独到之处。另外,羊奶含有丰富的上皮细胞生长因子(EGF)(牛奶中不含)是广效生长因子,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也有很好的作用。对于免疫力较为低下的老年人,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群体,通过饮用羊奶粉进行食补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随着医学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羊奶的营养价值以及保健价值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羊奶是一个具有高营养价值的食物,尤其是到了春天这个养生的季节,饮用羊奶更是好处多多!
参考资料:
1.曹斌云, 罗军, 姚军虎, 等. 山羊奶的营养价值与特点[J]. 畜牧兽医杂志, 2007(1): 49-50.
2.李贺, 马莺. 羊乳营养及其功能性特性[J].中国乳品工业, 2017, 45(1): 29-33; 49.
3.陈天鹏, 刘翠, 冷友斌, 等. 羊乳营养成分及功能特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 22(3): 71-76.
4.王丽, 张英杰, 刘月琴. 羊奶的营养价值浅析[J].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2(增刊1): 114-116.
5.HAENLEIN G F W. Goat milk in human nutrition[J]. Small Ruminant Research, 2004, 51(2): 155-163.
6.LOPEZ-ALIAGA I, ALFEREZ M J M, NESTARES M T, et al. Goat milk feeding causes an increase in biliary secretion of cholesterol and a decrease in plasma cholesterol levels in rat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05, 88(3): 1024-1030. DOI:10.3168/jds.s0022-0302(05)727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