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长达十余年的实验室基础研究和悉心研发,如今,光启技术(002625.SZ)已成功将超材料的研发成果转化为产业效能,并迎来了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在2021年全国最大的超材料智能制造中心建成投产后,光启技术的超材料业务按下“加速键”。一期建成投产并迅速实现了产能爬坡,满产后又快速启动了二期计划。在市场需求放量增长,产能加速扩张的同时,公司的业绩也呈现持续大幅上涨。
近日,光启技术发布了2022年年报以及2023年度一季报。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3.12亿元,同比增长154.59%;净利润1.01亿元,同比增长135.81%,扣非净利润0.95亿元,同比增长154.28%。一季度营收、净利均创下历史新高,在2023年开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Q1成绩单,也为今年的业绩大幅增长打下良好开端。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收为11.68亿元,同比增长36%;净利润3.77亿元,同比增长39%,扣非净利润3.74亿元,同比增长52.86%。其中营收、净利润已经连续第五年创下历史新高。
超材料业务进入业绩兑现期
光启技术表示,2022年公司完成多个型号的尖端装备阶段性研制任务,并大规模批产交付。由于公司超材料产品优势凸显,叠加装备换代升级的提速,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报告期内公司超材料业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超材料批产业务收入占比达91.61%。公司根据最终客户的需求组织产能扩充和生产交付计划。其中超材料业务营收8.73亿元,同比增长42.64%,尖端装备研发投入同比增幅47.85%。
受益于十四五期间尖端装备快速更新迭代以及超材料结构件在新一代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光启技术近年来超材料订单呈几何倍数增长,并带动公司业绩持续高增。数据上来看,尽管经历了三年疫情,但是光启技术过去三年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54%,超材料业务营收贡献占比由64%提升至75%。多项傲人的业绩数据表明,如今的光启技术,凭借着超材料产业化的重大突破,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
值得注意的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多家券商机构先后发布了“尖端装备特种材料”研究报告,多次提及超材料和光启技术,让曾经只在尖端领域盛行的“小众”技术,慢慢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
订单、产能、技术三位一体,超材料业务前景广阔
由于超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能在通信、尖端装备、汽车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和发展空间,其中尖端装备领域是近十年来各国超材料技术研究及应用最为集中的方向。
东方财富证券在研究报告中也指出,超材料是我国新一代尖端装备独享的核心机体结构,也是“制电磁权”的利器。预计我国尖端装备带来的超材料市场需求将从 2022 年的 8.3 亿提升至 2024 年的 20.7 亿以上,超材料市场的 2022-2024 年增长率分别为 116%、61%、53%。“基于光启技术的超材料业务具备着核心技术垄断,并且与军工厂商有着长期研发合作关系,预计不低于超材料行业营收扩张增速,基于材料成本控制能力,使得超材料业务毛利率保持在 59%以上”。
十多年来,光启技术持续深耕产业链体系的各个环节,在超材料的设计、制造、检测方面取得了多项突破,巩固了公司在超材料尖端装备领域的竞争优势地位。
知识产权方面,光启已在世界范围申请超过6000件专利,约占相关领域专利申请总量的80%以上,专利申请总量位居全球第一,实现超材料底层技术专利覆盖。
技术方面,从2017年第一代超材料技术产品在我国航空装备应用以来,超材料技术以每24个月为一个周期迭代。2022年光启技术发布了第四代超材料技术,其在工艺、技术指标及应用范围方面较上一代技术皆有重大突破。不仅在很多关键指标上都有10倍数量级的提升,而且还具有更大的超大带宽特性。应用范围从机身的关键部位扩展至“覆盖装备全身”。
随着近年来尖端装备市场的需求迅速扩大,光启在超材料产业化发展上持续发力,并迎来多项里程碑式。据光启技术公告显示,公司2022年1月份与客户在成都签订近20亿元大型复杂超材料航空结构产品的长期供货合同,是单一客户的单一产品订单,不仅是公司自成立以来签署的金额最大的单笔销售合同,也是超材料技术在我国航空结构大部件中的成功应用。2022 年公司累计在手超材料订单超过 23 亿元,是 2021 超材料营收的 3 倍以上。
而市场需求的旺盛也进一步推动了光启的产能扩张加速。
2021年3月,光启技术用短短18个月的时间建成的全国规模最大的新一代超材料技术智能制造基地——709基地一期通过竣工验收并正式投产,该基地总投资14.9亿元,年产能为40000公斤超材料,预计两年后可实现满产状态。而随着尖端装备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光启709基地二期已经启动建设规划,建成后的设计产能预计为100000公斤/年。
考虑到目前光启在手订单充足,扩产动能较强,光启技术董事长刘若鹏曾对外透露,“从今年年底开始,大量的新增研制订单将转入到小批产,二期建成后,所有涉及到的研制产品都要进入到大规模的批产状态,届时总产能将达160000公斤/年”。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