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梦(中国教育学会音乐分会理事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
日前,由天津音乐学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同心结》在中央歌剧院亮相。该作品以抗美援朝战争为历史背景,以象征中朝友谊的“同心结”贯穿全剧始终,刻画了革命烈士黄继光的英雄事迹,赞颂了不畏强敌、奋勇向前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讴歌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全剧共五幕,剧情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主线呈现黄继光和战友的英雄事迹;另一条主线则聚焦朝鲜的朴顺姬及其家人。前者刻画战友情、家国义,后者凸显两国亲、友邦谊。
纵观整部作品,红色同心结可谓全剧的核心道具——黄继光与朝鲜姑娘朴顺姬以同心结为纽带缔结友谊;顺姬奶奶无意中发现黄继光随身携带的同心结,惊悉儿子、儿媳已经牺牲;黄继光牺牲后,顺姬将同心结赠与黄母,表达深深的感恩之情。“同心结”也是寓意深远的精神象征,将中朝人民的“同心情”编织在一起,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凝结其中,全剧以“同心结”为链接,铺设出细腻且富于张力的戏剧结构。
据该剧导演彭澎介绍,此次复排的《同心结》主要体现出三方面特点:一是注重歌剧的艺术特征,让音乐充分发挥戏剧性和叙事性功能;二是注重通过演职人员的二度创作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还原志愿军战士淳朴的家国情怀;三是在复排过程中坚持守正,在还原歌剧艺术样貌的同时创新,兼顾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观剧感受。
相较于1981年首演版,此次复排增加了独唱、重唱、合唱的分量。多种形式合力将戏剧冲突、音乐张力、情感表达推进到一个全新高度,进一步突出作品的“歌剧性”。具体来看,剧中既有细腻的抒情曲(如顺姬唱段《阿妈妮啊,你在哪里?》《抬头仰望夜黑的天》),又有奋进的合唱曲(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等),还有朗朗上口的二重唱(如男女主角共同演绎的《江河断流情难舍》)。围绕音乐体裁的选用,既有节奏明快的进行曲,又有热情澎湃的舞曲,还有炽热抒怀的颂歌。此外,主创者有意识地选择了不同民族、地区的“民间旋律”(如第二幕川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第三幕朝鲜族风的《洗衣歌》等),在此基础上,巧妙穿插大众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如《英雄赞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使观众更好地贴近作品,并与歌剧创演群体产生“共情”。
除上述艺术特色,这版《同心结》在配器、和声等方面进行了全新编创,主要表现为在保留1981版基本风格的前提下,注重发掘乐队灵活、多元的艺术表现力,将一部具有宏大叙事的音乐戏剧立体呈现于舞台之上。这版《同心结》的舞台设置也颇具特色,创作团队一改乐队在乐池演奏的惯例,将交响乐队搬上舞台,增加了演奏员的临场感受,并将音乐融入舞台整体,使乐队演奏的表现力和音乐渲染力进一步增强。
表演艺术家们在整部歌剧中的艺术表现可圈可点。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以金属般的音色和号角般响亮的歌唱,将黄继光英雄人物身上的凛然正气、坚毅果敢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感人;女高音歌唱家蒋宁将细腻抒情与铿锵不挠的顺姬姑娘刻画得惟妙惟肖、可爱可亲。此外,女中音歌唱家张卓饰演的黄妈妈、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饰演的朴妈妈,以及天津音乐学院青年合唱团群体的卓越表演,同样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一部经典剧目,《同心结》通过赞叹英雄人物黄继光的光辉事迹,映衬中朝两国唇齿相依的革命友谊,赞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该剧母本虽为四十多年前的产物,但在今天看来,其意义与价值仍熠熠生辉。中国人民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是《同心结》传达的核心理念,其所展现的精神风貌虽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建设专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音乐教育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16日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