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走向市场需要强调产、学、研三要素相融合,要使其融合落地见效,关键在于给予各个环节融资支持。”在日前举行的农业科技金融高端对话活动上,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沈志成表示,农业科技成果从研发走向应用的过程并不轻松,在实验室环节,科研团队的产品研发离不开资金投入,在产业化环节,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以实现规模化。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科技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引领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合成生物等领域显示出巨大潜力。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4%,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已经迈入世界第一方阵。
但也要看到,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在农业科技研发、转化与应用等方面依然存在不少差距。中国作物学会副理事长毛长青分析指出,现阶段在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方面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科技与产业之间存在脱节,表现为基础研究力量较强,但应用研究较弱;二是产业与资本之间存在错配。“科技为本,金融为用,管理为纲,要打造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最终还是要落在产业上。”毛长青说。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2022年)》提出,农业科技创新是重点投资领域,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协同攻关;支持农业企业牵头建设农业科技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引导发展技术交易市场和科技服务机构,提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
国投创益产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团队执行总经理冯越表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本质是促进产、学、研、资四大要素的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实现产业化,让金融行业能够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和产业振兴,同时也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实体经济支撑。
“在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领域,我国农业科技还有很大进步空间。科学家能够心无旁骛地搞科研,关键是要有足够好的资本、环境、机制作支撑。”冯越进一步解释,金融要素在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有多重作用,一方面扮演了农业科技企业发展助推器的角色,帮助企业对接资本市场,为企业家和科学家创造的价值提供相应的定价;另一方面也大大提高了科学家和企业家进行价值创造的积极性,让其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
为进一步畅通农业领域“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相关实践正在行业展开。日前正式启动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投资联合体致力于加快创新驱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具体围绕构建农业科技产业创新生态、引领农业科技有序有效投资、设立农业科技创投引导基金、创新农业科技投融资模式、打造投后产业赋能平台、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6方面开展工作。
“创新投资联合体的成立将从3方面进一步畅通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农本艾格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德钧介绍,对于科研机构而言,其可以通过联合体搭建的信息平台与企业等经营主体紧密连接,掌握真实的市场需求;对于农业企业而言,有望通过联合体的资源共享同时获得资本与技术两大要素,助力做大做强;对于投资者而言,联合体犹如项目“过滤器”,重点吸纳优质农业科技项目,提高投资效率,获得更高回报。
在充分调动科技、产业、金融要素实现良性循环的同时,农业科技投资领域的“短板”依然不容忽视。沈志成认为,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对较长,需要长时间、稳定性的投入,是真正的风险投资,不能急功近利,还要有相应的战略规划。此外,在为农民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上,需要针对相关问题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投资要鼓励上下游联动,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真正能解决问题的产品,这样才能为行业创造价值,为农民创造价值。”(纪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