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虞学泽走进清华园,寄语大学生“用心灵写诗”
来源:今日热点网 发布时间:2023-09-12 10:49:27

“船橹以诗的名义,摇醒了沉睡的大运河,清澈,灵动,宽阔,恢宏,似一条巨龙,点缀古越山水,醉卧会稽风月……”9月9日,由中国诗歌学会、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办的“现象与趋势——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研讨会”和“人·自然·时代”——大学生诗歌暨虞学泽《水质时光》分享会在清华大学举行。诗人虞学泽携新作《水质时光》走进清华园,与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分享诗歌创作心得。

大学生集体朗诵《水质时光》中的诗歌

“工农兵学商都经历”,是企业家,也是诗人。在分享会上,虞学泽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创作心路,引发了现场嘉宾和大学生的热切关注与讨论。在《水质时光》中,虞学泽写人、写景、写情,水乡或明或隐。他心里一直有一只乌篷船“在八字桥下划过,在戒珠寺前划过,在青藤书屋划过,在周家台前划过,在古纤道前划过……”,他的诗里还有浣纱江、大运河,有兰亭、鹅池……

吉狄马加在“现象与趋势”——当代中国诗歌发展研讨会上发言。

“他的诗歌,是他的心路历程。”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认为《水质时光》里的诗写得很真挚,特别是对绍兴的书写,既是个人与故乡的对话,也是一方水土、一个时代的精神记忆,让一个丰满的、温暖的江南水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诗歌来自生活。在校园、在农村的风景中都有诗歌,但只坐在办公室当然没什么诗歌。”来自浙江绍兴的诗人虞学泽,结合他的新作《水质时光》,谈了几十年诗歌创作的切身体会。“诗的旋律,就是生活的旋律。”《水质时光》中,有他与故乡的对话,有人生阅历,有对亲情、战友情的歌咏。

虞学泽在诗歌研讨会

在下午举办的“人·自然·时代”——大学生诗歌暨虞学泽《水质时光》分享会”上,大学生们热情讨论,踊跃找虞学泽在诗集上签名,争相上台朗诵诗歌。

大学生与专家、学者、诗人等集体合影

据悉,虞学泽1960年出生于浙江诸暨,1978年2月入伍,1993年转业到浙江省绍兴市,先后从事机关、教育、企业等工作。现为鲁迅文化基金会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绍兴市作家协会会员。著有《老子在路上》《红楼寻梦》《我克制我自己》《就是那只乌篷船》《聊与梅花分夜永》等多部诗集及散文集。

虞学泽为大学生签名诗集《水质时光》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艺教中心诗教基地名誉主任、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王玉明对“融汇贯通、兼容并蓄”尤为强调。他细数了自己的跨界,从工程师、企业家到教授,喜欢诗歌、书法、摄影、歌词等。

“诗人要走出自己的书斋,不断了解外面的世界,走到广阔生活中与他者建立联系。”鲁迅文学院讲师杨碧薇指出,一个诗人从事很多工作,对诗歌创作很重要。对于一部分诗人囿于个人的生活空间,她认为,这样的生活方式和创作方式会导致与时代的疏离,要警惕“关注他者的精力变少乃至消失”。

虞学泽(左四)讲述诗歌创作心路历程

“面对不确定,我们唯一确定的就是保持思考、书写的习惯,以文字镌刻时光,尽情体验世界的丰富性。”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会长赵德志说,虞学泽的跨界,让他想到了苏轼,“林语堂先生写了苏东坡的一百多个角色,除了文学家、政治家,还是造酒师、园艺师、美食家……”

而“丰富”,也是虞学泽追寻的“意义”所在:“人生仅有幸福是不够的。丰富要比幸福厚重得多,宽广得多,丰富的意义要超越幸福。”

大学生朗诵《水质时光》中的诗歌

“生活中遇到的片刻喜忧,生命中感悟的点滴花火,便自然而然地以同一种语言倾泄而出。”在《水质时光》自序中,他道出心声。

无论是中国传统的古典诗词,还是现在自由体的新诗,都应该有继承性,要继承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还要有创新性,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诗人面对所处的时代,都有自己独有的表达方式。一些诗歌之所以对时代的反映和表达流于表层,正是因为诗人不够丰富,不具备“在场”的经历,或者缺少敞开胸怀、理解现场的意愿、能力。

虞学泽为大学生签名诗集《水质时光》

互联网时代,诗人来自四面八方,诗歌已经“百花齐放”,创作者不再依靠“流派”“群体”等得到关注。一个诗人的作品能否破圈、获得共鸣,回归到诗歌文本的质量与温度。

“新时代的诗歌主题,近几年拓宽到新行业的诗歌,比如描写新的物流业态,比如快递小哥的生活、外卖小哥的生活,新时代劳动者之歌。 还有新工业的题材,新的海洋题材。”中国作家杂志社副编审赵依说,虞学泽的个人经历,军旅题材都较为新颖,“如何在新时代诗歌当中抵达强军的主音,来抵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诗歌创作当中的主题如何凝聚,也是非常关键。”

尽管“许多时候,是一个在路上的人”,但虞学泽对故乡的感情甚于他人。在大运河怀古,在名人广场沉思,在鲁迅故里看人来人往……故乡是魂的归依,也是诗的源泉。“在与故乡远远近近的日子里,诗一直没有离开过我,或者说我一直未曾离开过它。”虞学泽说,唯有诗,“让我的心跳始终与故乡的脉搏紧紧地连在一起,并且让我的人生至今仍保持着一种均衡向上和抗争的姿态。”

“水系与他的生命、生活、创作发生紧密的关系。”杨碧薇说,《水质时光》让她想到了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不同之处在于“普鲁斯特对时间的态度是想去挽留,虞学泽的态度是挖掘时间的意义,与时间和解。”

“当兵在海河边,转业后在钱塘江北岸,创业在黄浦江畔。”虞学泽说,从绍兴水乡成长起来,他的人生一直与水有关,“《水质时光》写的就是我本人,写军旅、写家乡、写亲情。”

“水,清纯、流动,又是生命的载体。”王玉明说,“水质时光”是一个非常美的名字,“似水年华,纯洁、纯真。”

虞学泽以诗定格了“真”。写父亲,“您的双脚丈量着一段历史,用勇气站稳在一块碑旁”;写母亲,“缝制着温暖恬静的时光,却修补不了沧桑岁月的年轮”;写战友,“战友,是个特殊的名字,既抽象又广义”“抽象的包含着血亲,广义的融入了生命”……

“诗歌的书写本质上解救趋同性,让所有的趋同性回到个体性,让整个世界变得丰富多彩。”《水质时光》对绍兴的书写,引发了杨碧薇对“趋同性”与“个体性”的思考,“后现代扁平的属性会让所有的地方性变得趋同,绍兴有着悠久的历史及人文精神积淀,但即使是这样的地方,也在不断地被后现代乃至工业时代趋同。”

她指出:“作为诗人,虞学泽保持自己内心的敏感,意识到趋同带来精神荒漠的问题。”在《水质时光》中,我们读到、感受到的是“个体性”的绍兴,是那个桥乡、酒乡、书法之乡,是悠悠鉴湖、风华古越:“就是那只乌篷船,在温庭筠的诗里划过,在陆游的词里划过”……

音乐家张湘玥钢琴伴奏

古人讲究“吟而成文”,吟诵是诗教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叶嘉莹先生认为,吟诵是传承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形式。

不独古典诗词,也包括新诗,当诗歌加上韵律声调,记忆更深了,离作者的诗心和情感世界也更近了。

在音乐家张湘玥的钢琴伴奏下,著名朗诵家刘纪宏、芦巍、白钢和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在现场朗诵了《水质时光》中的《就是那只乌篷船》等作品,并分享了读诗诵诗的感受和体会。

大学生与诗人虞学泽等合影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以降,诗教传统绵延千年。

“当世间万物和纷繁的情感时刻逼近或远离,当我们用心灵注视生活时,同样期待以诗歌的力量向善、向美。”中国诗歌学会2021年发布的倡议书,亦道出诗之于审美、情操的不可或缺。

“诗人是用他的灵魂在写诗,朗诵的人一定要把他的灵魂附到自己体上,要与诗人心与心对话。”刘纪宏说,读虞学泽的诗,“是在跟一个心灵纯净、有大爱的人在对话。”

大学生朗诵《水质时光》中的诗歌

“朝阳打在青石板上,泛起隐隐光辉,映照着熙熙攘攘的小巷,映红了少小离家的身影。”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陈莫朗诵了《小巷的早晨》。“我是南方人,读这首诗就像又走一遍江南水乡,人生在外,真的需要一个‘自留地’。”

“夕阳下,一个人默默行走,倦鸟飞过天空,分外妖娆美丽,一片空旷辽阔的大地。”同样来自中国传媒大学的蔡宇心,朗诵了《又是黄昏》,“读这首诗,使我想到了王维的《终南别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四季更替,唯有燥热和寒冷,长久等在弯曲的道路上,或许,只有当胸膛擂响丧鼓,刻着正义的双臂开始高呼”。中国传媒大学广播台成员寇梦瑶,朗诵了《循环的愿望》,“读这首诗的时候,我能够感受到时间它仿佛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它在不断反复过程中带走的是岁月,但留下来是你我之间无尽回忆。”

大学生朗诵《水质时光》中的诗歌

“朗诵是诗的二次创作。”虞学泽说,各位朗诵家和同学朗诵的过程中,他“很感动”。

而谈及“二次创作”,杨碧薇与虞学泽有一个共识——谱曲传唱。杨碧薇认为,这将让诗歌破圈。虞学泽则剧透了他的计划——在绍兴文理学院专门组织一场艺术歌曲演唱会。

王玉明对诗教传承、诗歌破圈寄予期待:“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新诗,都要有群众性。文艺要有读者、有观众,如果非常小众,影响力就比较小。”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