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学者、刀笔味书体开创者朱汉玉作品 收藏投资风向标
来源:今日热点网 发布时间:2024-08-12 18:05:44

百年品牌朵云轩朱汉玉先生作品展

甲骨文,隐远三千多载,缘现一百二十年;为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且成系统的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亦是汉字之源,悠悠岁月三千多载,娓娓刻辞传古音。甲骨文书法艺术,是将甲骨文“以形表意”的特性和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巧妙结合,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体验。

朱汉玉先生作为知名的甲骨文学者、书法家,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的顾问,一生淡泊名利,学风严谨,几十年来致力于甲骨文书法艺术的研究。他把甲骨文和中国书法结合在一起,让这项艺术开出璀璨的硕果。

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既汲取了先民刻辞的刀法、笔法和章法的精神实质,又保持了甲骨文的古意、古气和古韵。既保持了甲骨文本身的“刀笔”特色,又彰显出独特的笔情墨趣,使甲骨文的造型更生动、更加潇散浪漫。

朱汉玉,六十年代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顾问、中国国史汉字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中国国学书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艺术家协会理事、无尽藏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朱先生对于甲骨文艺术的热爱和钻研,可谓到了极致的地步。

朱先生提到甲骨文充分展示了古汉字象形文字“以形表意”的特性。许多甲骨文字形象生动,例如山、水、火、鹿、马、虎等字,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甲骨文书法不仅是商代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甲骨文书法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字的发展和书法艺术的魅力。

朱汉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刚劲雄健,古朴高雅,师古而不泥古,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屡屡在国内外大展中获奖。曾应邀参加在联合国总部隆重举办的“甲骨文发现120周年·2019联合国中文日甲骨文书法艺术大展”。作品还入选有“国家名片”之美誉的主题邮品《启航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文化复兴 砥砺前行——中华文化复兴践行者朱汉玉》大型文献类珍邮册。甲骨文作品及佛经书法长卷、手卷被大寺庙和博物馆(院)及海内外人士广为收藏。另有作品入编《艺术丰碑——中国书法史籍》《中国书画艺术精品集锦》《全国名家书法展作品集》、《国际甲骨文名家书画展专辑》、《华夏情国际甲骨文书法大展集粹》等。并出版有个人作品《朱汉玉甲骨文书法作品集》等。

几十年的时间里,朱汉玉潜心与甲骨文“对话”,与古人灵犀互通,在承继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开拓创新,把一个个甲骨文字写出了灵动感。多年来他广泛收集资料,以锲而不舍的精神苦读《甲骨文合集》、《甲骨学》、《甲骨文字释林》等著作。临刻了大量的甲骨刻辞拓片,以笔代刀,着意在“刀笔味”上下功夫,力求刀笔和毛笔的有机结合,把刀意溶在软毫之中,体现甲骨文劲健、峻峭、率意的书韵特点。

朱汉玉提出“在甲骨文笔墨书法艺术中如何“以笔代刀”。甲骨文字的特点,从字形上看,由于是用刀契刻在甲骨上的,镌刻刚劲有力,单刀直冲,笔势婉转,曲直相错,富有变化。汉玉先生认为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所以其笔法就是刀法。而甲骨文笔墨书法,是通过对甲骨拓本的摹写,“以笔代刀”再把甲骨文字“移植”到宣纸上。他在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这种“移植”不是简单的“模仿”、“照葫芦画瓢”,而是用今人的眼光去审视甲骨文字,认真从甲骨文拓本中体会辨识殷人契刻时刀法的轻重、缓急,以及甲骨字在各种刀法下线条的变化及其特点,从刀法领会笔法,在“移植”中“提炼”,从而达到不但“形似”,更兼具“神似”。

朱汉玉先生还提出了甲骨文字“刀笔味”的理念和基本特征。“刀笔味”, 意味着甲骨文书法艺术若要使刀笔融合,创作的作品就要不失甲骨契刻之真意,又不失笔墨之韵味。朱先生说“刀笔味”体现在书法中,其线条在用瘦笔和肥笔书写时,完全不一样,用瘦笔书写,要刚劲、犀利,整肃峻峭;用肥笔书写,则应该凝重遒劲,厚实壮观。章法要在有序中透着无拘无束,隽雅质朴。

概括起来,汉玉先生认为书写甲骨文的理想境界,应该是以具有很强表现力的毛笔的软毫韵味及其极为丰富的笔法为主导,以甲骨文的刀笔味为基调,在宣纸上写出甲骨文“刀刻”的本色,从而实现刀笔味与软毫韵味的自然和谐的统一。

朱汉玉创作的作品,巧妙解剖甲骨文文字笔画结构,并与书法艺术结合起来,雅俗共赏,创造性演绎出“甲骨体书法”。尽管甲骨文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字,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规律,甚至具有了中国文字构成的所谓“六书”,但毕竟甲骨文仅有学术界公认的1500余字,创作上千字、几千字的书法作品还需要文字的通假和借代,并为了保持通篇文字的一致性,须将借用的字进行“甲骨化”处理,这需要很深的功底,并且要长久浸淫钻研在甲骨文书法的世界里。如果一个甲骨文书法家在文字学方面修养欠缺,要创作几千字的甲骨文书法作品,根本无从下手的。多年来朱汉玉对甲骨文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各种流派,都仔细分析、反复观摩、取长补短,所以对甲骨文书法的理解和认识才能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和思想高度,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甲骨文书法艺术风格,风格鲜明的书法语言,多方位展现古境深远的文字美。

先生善书现代少数字的趣墨,如他创作的“龙”、“凤”、“鹿”及“十二属相”等,既见甲骨神韵,又具现代书风。他的甲骨文书法作品穿插迎让,行气贯通。其字不拘于形,但又不离于形,璞玉无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朱汉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一直受到收藏家的高度追捧,在书法作品的市场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优秀的甲骨文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还具备保值增值的功能。一些古文字学家看了他用甲骨文字书写的《金刚经》《阿弥陀经》等长卷作品,感叹“仅是把这些经典著作翻译成甲骨文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字工程”。而能够把甲骨文书法变成一种独特的极具个人风格的艺术,则更是难上加难。

朱汉玉的甲骨文书法,既讲究用笔,更善于用墨。呈现出结体有疏有密、章法错综布势的自然风骨和天然美质。2015年4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召开“中国甲骨文艺术学会”成立大会上,朱汉玉先生做了重要的学术发言,赢得了来自国内五十多名与会专家、学者、教授的称赞。

先生自2005年起开始着手编纂《实用甲骨文字通解》,几易其稿,目前还在最后的修改阶段。这本字典旨在为那些爱好甲骨文和甲骨文书法艺术的读者理解甲骨文字的构形、构字理据、本义、引申义,以及在书法创作中灵活用字提供一份实用的参考。传统的甲骨文学术著作如《甲骨文合集》等,内容深奥且体量庞大,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和使用,这要求字典既要具备学术权威性,又要兼顾通俗易懂,如何平衡学术严谨性和大众便捷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而朱先生之所以要编纂这个字典,初心在于目前可识读的甲骨文单字约1500个左右,如果仅局限于可识单字进行集句、集联、集诗,势必会把甲骨文书法的内容禁锢在一个很小的天地中。朱先生认为甲骨文笔墨书体作为一种新的书体,在发展中亟待推陈出新,百花齐放。也十分需要一本这样的字典,来帮助大家更好的走进甲骨文书法的世界。

相信未来,朱汉玉还会在甲骨文书法艺术研究的道路上神驰千里,吸引更多国内外文化学者的关注,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