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大师课”:让优质科教资源惠及乡村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4-12-12 13:37:49

中新网北京12月12日电 题:“乡村里的大师课”:让优质科教资源惠及乡村

中新网记者 徐雪莹

“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鸟类有可能重新演化成恐龙吗?”“龙门石窟为何与敦煌莫高窟风格迥异?”……近期举行的一次科学教育活动上,孩子们频频向授课专家举手发问。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洛阳市人民政府、腾讯公司主办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乡村里的大师课”洛阳站活动近日举办,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史家珍围绕“探索·起源”主题,与当地中小学师生互动交流。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乡村里的大师课”洛阳站活动近期开展。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体物理学家武向平与同学们互动交流。 中新网记者 徐雪莹 摄

“宇宙中尚有许多未解之谜,探索宇宙将扩展人类的视野,推动自然科学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活动中,武向平向孩子们讲解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及人类的诸多探索。被称为“恐龙院士”的徐星则介绍了恐龙的分类与命名、各地发掘恐龙化石的经历与趣闻。

“从简单的现象观察到抽象的理论认知,符合人类认知阶段发展特点。”徐星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提到,古生物和天文往往是中小学生最喜欢的两个方向,但每个人都要成为科学家吗?其实不然。恐龙和星星都是向孩子们展示科学世界的窗口。

在他看来,科学教育的核心并非知识点的获取,而是科学思维方式的训练。其旨在帮助孩子习得认知世界的方法、辨识真伪的能力。尤其是在全球化退潮背景下,下一代科学素养与认知能力的提升,关乎国家能否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图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徐星在“大师讲堂”上进行分享。 中新网记者 徐雪莹 摄

作为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武向平同样常年行走在青少年科教工作第一线,并多次参与宋基会发起的各项青少年科教活动,足迹逐渐延伸到中西部偏远地带。

不同地区科教水平发展如何?近几年来,中国乡村地区科学教育水平总体上有所提升,但相比城市地区,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有不少差距。

去年,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将科学教育项目和有形资源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等倾斜。“政府分配教育经费等资源时,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应更大一些。”徐星说。他还表示,要利用好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垂直行业模型发展优势,训练出符合中小学科学教育场景的大模型,让AI伴学成为乡村地区师生的科教助手。

“此外,也要考虑一些更加低成本的方式。例如通过慕课等数字化手段,让名校、名师等优质教育资源惠及乡村。”徐星说。

据了解,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腾讯公司发起的《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公益项目,三年来共推出147集青少年专属网络视频内容,让乡村地区的孩子们在家也能接触到前沿科教内容。

《给孩子们的大师讲堂》——“乡村里的大师课”洛阳站活动近期开展,图为孩子们上课听讲。 中新网记者 徐雪莹 摄

针对一些乡村学校将科学教育窄化为“数理化”、“在黑板上画实验、在考卷上写实验”,徐星认为,不同学科对思维训练的作用有异,且抽象的理论训练永远无法代替实践经验与感性体验,“很多事情你没有体验,就不能真正地理解。”

史家珍同样认可实践教育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他受访时说,得益于“开放式考古”这一新趋势,公众有机会“围观”正在发掘中的考古遗址,孩子们能在现场观察到文物怎样被发掘、考古工作者们如何用证据来“说话”。由此,科学的严谨性得以具象化表达,即便是严肃的专业内容也能进入孩子们的视野。

来自洛阳魏书生中学的八年级学生姬梦哲常通过科普短视频获取天文新知。蛋白质与生命体、外星人与无线电波……专家课上的妙趣科普,让姬梦哲脑海里的星际地图愈发清晰。他说,“在茫茫星河中,也想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星球。”(完)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