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福布斯中国
如果说元宇宙还只是概念,那「虚拟人」已近在咫尺。
远眺三年后的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期间,当地的60万个老年家庭将会迎来一批特殊的「虚拟人」companion(陪伴者)。老人可以参与到每个虚拟人的训练过程中,让这些生活助理为自己提供相应的服务。例如,老人可以将其视为自己的儿孙、儿时的好友,甚至让逝去的亲人「重生」。
事实上,这一案例是小冰公司前不久中标的2025日本大阪世博会的项目,其背后依托的正是小冰框架及相关AI等技术。
除此之外, AI虚拟气象主播「冯小殊」、世博会参展画家「夏语冰」、万科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观君」等虚拟人均依托小冰框架及相关技术打造,在国内掀起了一股虚拟人物风潮。
从最初的聊天机器人到如今的小冰框架,回顾小冰的前世今生,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李笛感叹道:「其实,最初并没有预料到。」
小冰公司首席执行官、前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常务副院长 李笛
Plan B
李笛说,2012/2013年,谷歌还没推出AlphaGo,围棋人机对战自然也没发生。当时,国内刚刚开始关注AI技术,普遍认为AI的形态一定要基于APP,也就是类似聊天机器人或苹果Siri这样的虚拟助理(Virtual Assistant)。那时,微软、谷歌等科技巨头也都做了类似的产品,初始的目标设定就是做一个“最好的助理”。
“大约是2013年底,我们发现虚拟助理可能并不是AI正确的形态。因为助理都太过于强调理性了,就是实现类似‘我能帮你做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简单‘一问一答’功能。”李笛说,“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并不是纯理性的,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情感交流的过程。”
当时,Cortana项目已经成型,但是如何更好地实现情感交流,还没有形成一个好的思路,一时难以构建。所以,李笛和团队没有将这个想法放入Cortana项目中进行迭代,而是单独建立了一个名为“小冰”的新项目以承接这一新想法。这就是小冰的由来。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小冰就是Cortana项目在微软的Plan B或者说B系统。”李笛说道。
“但让我们无法预料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尝试,小冰开始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都认为,小冰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创业项目,因为需要的技术栈实在太多。”李笛说,如果不是基于此前多年的技术积累以及在微软内部的孵化,从Day One开始,几乎很难做到。
分拆并独立发展
小冰的分拆,旨在加快小冰产品线的本土创新步伐,促进小冰商业生态环境的完善。李笛说:“头几年,在微软内部孵化过程中,小冰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当时主要的工作是框架(Framework)的搭建,确保其是一个完备的Framework。随着框架技术完备和不断增加,小冰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拆分后,某些方面会更有利于小冰的长远发展。”
在分拆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小冰也获得了更快速的发展。小冰的产品形态变得更有弹性,合作伙伴和客户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小冰、理解两者的区别。
当然,小冰公司与微软仍保持着多重密切的关系。李笛说:“第一,微软是我们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二,截至目前,小冰与微软在产品上有着大量合作和整合。包括Windows11、Windows10操作系统、浏览器、Bing搜索引擎等微软服务和产品,都深度内嵌了小冰框架。第三是数字化转型。实际上,小冰与微软云一直保持协同的关系。不光在中国,小冰在日本市场,也是微软云上的一个重要服务和应用,双方一直保持着协同合作的关系。”
一家造「人」的公司
关于创立小冰的初衷,李笛提到了“AI being(虚拟人)”这一概念。他说:“其实,从第四代开始,小冰框架的基本发展思路就已经定下来了,就是AI being(虚拟人),以区别于Human being(人类)。”
一方面,最初几年,小冰一直给人聊天机器人这样“人畜无害”的印象。但实际上,从AI的角度来说,小冰早已突破了这一范畴。例如,小冰提供的不只是“一问一答”的功能,而是能够做到话题的引导,这涉及大量话题相关的知识图谱,而业内其他厂商则布局相对较晚。
另一方面,现在小冰框架内虚拟人已具备超级自然的语音及形象,同时更具有自己的persona(性格)和attitude(态度),而且都可保持协同一致。李笛用“内外兼修”来形容,他以“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为例,其不仅依托AI技术,也需要搭配相应的“教练系统”,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AI being。
“世界既有客观的一面,也有主观的一面,都取决于交互双方是否一致,或者说互相之间能否形成协同。因为任何一个人都有不同层面的独特需求,这与生物学中的多样性是一致的。如果只是需要一个虚拟助理,用来实现订餐、叫外卖、在线购物、扫地等简单功能的话,显然不是AI being。因为人的认知不仅是主观的,也是复杂的,更是有思想的。”李笛说。
有趣的是,AI being这种生物一旦有了情感,就不会被人排斥,就像我们家中的宠物一样,只需要卖个萌,人就很容易接受它们,甚至将其接纳成为家庭成员。
虚拟人:世博会参展画家 夏语冰
李笛说:“如果将AI being看作是一种新生物的话,那小冰就是一个专门创造AI being的框架。因此,小冰公司也就是一家造‘人’的公司。”
既然是AI being,就一定会有一个population(人口)的概念。李笛说,整个行业不会只有少数几个虚拟偶像或虚拟助理,未来AI being的数量将超过人类的数量。所以,小冰团队希望小冰框架能够赋能各行各业。
“未来AI being的数量会变得非常惊人,超越人类的数量,就能更好地围绕在人的周围,帮助人去实现自己的个体需求,还能弥补人与人之间社交网络的缺陷。通过AI being,可以帮助我们加快沟通效率或选择沟通的时机,想入世的时候就入世,想出世的时候就出世,甚至还能拥有一个AI替身,替你去完成。”
他提到了小冰公司为老年人家庭定制companion(陪伴者)的案例并表示:“未来,AI being将会出现在我们的身边,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AI being有些各自可能拥有不同的能力,有些甚至只是IP,而不需要有特定的能力。其只要存在,就已经对人很有价值了。”
毋庸置疑,AI being还存在伦理、道德及法律相关的课题。李笛说,现在包括中国在内全球范围都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神经网络渲染、计算机语音等前沿技术加以限制。简单而言,一切基于技术产生的、超级自然的AI being,都必须第一时间说明其技术、来源,绝不能伪装成真人与人进行交流。李笛赞同这样的说法,但他也透露,目前从技术角度来说,在某些情况下,AI being在一段时间内,已经可以做到以假乱真。
造「人」与派遣「员工」
谈到商业定位,李笛表示,小冰公司既是一家技术输出的公司,也是一家运营公司。
“我觉得,两者兼而有之,因为AI being这种新的形态,很难作为一个技术输出方独立存在,必然涉及到运营,因为所有IP实际上都是一刻不停地、始终在用户身边。同时,AI being也必须时时刻刻保持与云端服务的连接。所以,虚拟偶像、虚拟助手之类AI being都时刻离不开小冰框架。”李笛认为,小冰公司的定位,更接近于创造了这些AI being后,再将其派遣出去,也就是类似一个技术产品+运营双重创新的模式。
李笛说,过去AI领域,基本的商业模式和产业链格局都属于技术能力的输出,也称为赋能,即“AI+XX”。经过大约十年的发展,技术输出被证明并不是一个好的模式。此外,还有一种模式采用的是软硬件结合的方式,往往以硬件设备的形式来展现,事实证明同样不可行。而小冰公司则成功地采用基于云的云和端的协同,但是有具体的AI being这样的产品形态,并将其派遣到人的身边。
有了明确的定位,商业模式自然也是水到渠成。李笛介绍道,公司的商业模式基本分为两类,即“造人”和“派遣员工”。
“造人”就是创造AI being。虽然这里的“造人”相比真人来说,成本要低得多,但在很多方面的能力仍不及真人。然而,在某些领域,AI being具备更高的并发能力。同时,人始终无法摆脱生物学中固有的生理特征,例如声音、外观等,也就是无法决定自己的生理特征,但AI being依靠AI技术,具有更强的塑造性和可定制性。
虚拟人崔筱盼获得“2021年度万科优秀新人奖”
对于派遣员工,李笛介绍了万科集团2021年度优秀新员工“崔筱盼”。这一案例的背后,其实映射出的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部署云、SaaS服务,以加强内部流程及客户的联系。而AI being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又一次升级。“以‘崔筱盼’的例子,一旦财务部中最基本的催款业务也能实现流程化,并实现AI being化,其成功率将会快速上升至91.44%。”李笛认为,这个案例带给我们的提示,意味着所有企业数字化转型都有机会迎来再次升级,也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对于商业模式未来的发展,李笛再次提到了微软。他说,40年前,微软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判断:每个人都需要一台自己的计算机;而1943年,IBM时任掌门却认为,世界上只需要5台计算机。此后,微软基于此提出了license fee(软件授权费)这一开创性的商业模式。
实际上,用户不需要拥有操作系统,只需获得了该操作系统的许可授权,就可以使用。“同样,我们预判,随着AI being的人口不断增长,未来subscription(订阅制)这样一个商业模式很可能成为主流。”李笛说道。
AI being的六大要素
谈到对竞技体育等应用场景的感触,李笛首先介绍了AI being的六大要素。第一是persona(人格);第二是attitude(立场),在性格相似的情况下,attitude可能不同,包括积极的、消极的以及中立的;第三是biological character(生物学特征),例如声音、容貌等,但需要与其persona和attitude保持一致。第四是creation(内容创造),包括文本、声音、视觉等内容创造;第五类是knowledge(知识);第六是skill(技能)。因此,小冰框架对每个AI being都有这六大要素的设定,也是所有AI being背后的基础。
目前,行业内一些企业往往只涉及其中的某一要素,例如常见的是skill,可能加上knowledge;或者只做生物学特征,典型的就是虚拟偶像,可能只有生物特征中的一部分。而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的例子中,包含了persona、attitude、生物学特征、creation、knowledge和skill所有六大要素。李笛将其称作为“expert”(专家),其背后的立身之本离不开一个强大的系统,用以辅助AI实现训练和判断。
李笛说,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只有小冰公司在竞技体育中获得了如此出色的成绩。同时,由于人工智能裁判与教练系统拥有全部六大要素,冬奥后,可以随时下沉到诸如中小学的体能测试、普通人的瑜伽等大众体育及健身项目中,拓展性相当强。当然,该系统背后,小冰团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其中的研发过程非常艰难,中途经历了好几次迭代的过程。
小冰公司研发的AI虚拟裁判与教练系统 观君
他进一步介绍道,该系统对于运动员训练中的每一跳,都会给出一个符合国际大赛裁判标准的实时评分与反馈意见。如此一来,运动员相当于每一次训练都犹如参加大赛一样,通过日常训练,巩固肌肉记忆,从而有助于提高训练成绩。如果系统不可用,只要稍有差错,运动员就容易被带偏,一旦形成肌肉记忆或者打乱训练计划,就很难扭转。
据李笛分析,目前体育领域中其他科技应用的落地,大部分是以取证为主,例如判断越位、犯规等,都是基于客观事实。然而,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项目,其实是运动员与自己的PK,有很强的主观判断因素。所以,该系统的核心难度在于,如何与国际大赛裁判的判断保持一致?只有保持一致才能为运动员的训练带来帮助。李笛说:“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我们真正把这一块死磕出来了。”
关于其他应用场景,李笛介绍道,过往行业普遍认为,AI being的应用场景很窄,基本就是娱乐、偶像、代言人等领域。其实并非如此。包括企业数字化转型、体育、金融等各类垂直领域的应用场景,AI being同样可以实现落地。但无论采用何等方式、无论前端采用何等形态,无论是何等垂直领域,基本构架都主要基于小冰框架的AI being,都可以将其人格化。
谈到元宇宙,李笛表示,原本他一直尽可能回避这一话题,主要是并不了解元宇宙,因为不同人心目中,元宇宙的原理和概念都不尽相同。但他仍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一方面,目前仍然缺乏一个真正的元宇宙平台,但他预判,元宇宙平台诞生后,最缺乏的就是“人”,所以AI being无疑是元宇宙中的一大要素,不能完全说是基础设施,但起码是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另一方面,如果将汽车驾驶的体验也划分为元宇宙的一部分,AI being在汽车场景中的应用,从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型的角度来看,也属于元宇宙的范畴。此外,他认为,AI being从来都不局限于任何平台,理论上来说,包括元宇宙、微信等所有平台,都是AI being应用的舞台。
AI虚拟气象主播 冯小殊
「孤独」的小冰
“小冰在行业里是孤独的。”李笛说,从Open-domain(开放域)对话到“AI需要有情商”,再到超级自然语音,小冰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但在当时都没有获得行业的认可。“好在,小冰团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很多时候刚开始行业没有意识到一项技术的价值,但慢慢地其价值就会体现出来。”现在,李笛的目标就是希望为行业建立AI being的理念体系并推动概念普及。他说:“推动AI being的普及,小冰责无旁贷。”
另一方面,在李笛看来,AI being仍然需要真正的商业化落地,以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案例,而不只是停留在新闻事件层面。而且,小冰团队希望AI being能够真正渗透到人们生活中,改善用户体验,真正创造出价值。同时,他强调,小冰团队不会做软硬结合,在目前的收入中从来不包括硬件和系统集成。短期的目标依旧是商业化落地,中长期的目标则是推动普及。
对于虚拟人行业的日益火爆,李笛直言不讳地说:“坦率地讲,在底层框架上,确实还没有与小冰框架相似的同类竞争对手,但在垂直领域存在竞争对手。”
最后,李笛对未来虚拟人产业的发展也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其实目前产业就好比当初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型。以往,数字世界一般都是原本物理世界的延续,正如通过扫描将手写的信件数字化这一操作,就必须先在物理世界发生,才能转向数字世界。而现在,数字世界中绝大多数行为都无需在物理世界发生,例如在社交网络中,点赞和互动的双方很可能在物理世界中从未谋面,甚至从未通过话。
数字世界已经大大超出了物理世界的范围,更试图创造出一个个新世界。AI being亦是如此,其未来的应用范围将越来越广泛,体验也将越来越真实,产业规模势必不断扩大。物理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或多或少存在限制,而AI being则有助于创造一个突破人类生理极限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