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企业官网
终于,云从科技距科创板仅一步之遥。
4月6日晚,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显示,同意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云从科技”)通过科创板注册。
云从科技此次科创板IPO,可以说是一段漫长的旅程。其申请于2020年12月获上交所通过,经历了两轮问询,至2021年7月过会。招股书显示,本次公司拟募资37.5亿元。
众所周知,云从科技、旷视科技、依图科技及商汤科技并称为“CV四小龙”(CV,即计算机视觉),也称为“AI四小龙”。2021年12月30日,商汤科技登陆港交所;旷视科技科创板IPO于去年9月过会,目前审核状态为中止;依图科技则于去年6月30日终止科创板IPO。所以,一切顺利的话,云从科技将成为第二家登上资本市场的“CV四小龙”。
此前,格灵深瞳已于3月17日登陆科创板。从公司命名就能看出,格灵深瞳的业务也与计算机视觉有关,可以说是云从科技的同行。
结合商汤科技、格灵深瞳的例子,让人不禁产生疑问:云从科技是如何获得科创板的认可的?AI独角兽如何才能叩开A股的大门?
营收数据说话
科创板如何定义科创属性,一直广受关注。
事实上,从科创板科创属性评价指引来看,除了限制金融科技、模式创新企业外,主要指标围绕研发投入比例、研发员工比例、专利、营收等。
而对于科技领域,尤其是AI独角兽企业来说,研发投入、专利都不在话下,唯独营收增长是难点。由于AI技术研发投入巨大,亏损始终难以避免。普遍认为,持续亏损是AI独角兽被科创板拒之门外的主要原因。
不过,从商汤科技、格灵深瞳两家的财报来看,尽管亏损依旧,但营收增长的趋势也值得关注。
商汤科技2021年财报显示,商汤科技2021年实现收入47亿元,同比2020年的34.46亿元增长36.4%;2021年,经调整后亏损净额为14.14亿元,去年同期为8.78亿元,亏损扩大61.5%。
格灵深瞳招股书显示, 2018年、2019年和2020年的营收分别为5,196.35万元、7,121.07万元、2.43亿元,对应的净亏损分别为7,456.55万元、4.18亿元、7,820.16万元,扣非后净亏损分别为9,230.15万元、1.89亿元、1.02亿元。
不难发现,两家公司营收均实现持续增长,虽然亏损仍然不可避免,但表明了公司在商业落地和变现上所做出的努力,这与科创板的本意是相符的。
而从云从科技招股书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4.83亿元、7.8亿元和7.51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7.08亿元和-6.9亿元。
可见,云从科技的营收虽不及商汤科技,但已大大高于格灵深瞳,而且两家公司的规模已不在一个级别上。
商业化落地是关键
近年来,AI一直被资本寒冬阴霾笼罩,其中商业化落地难尤为受到关注。业内认为,AI独角兽上市难,同样受制于商业化落地问题。
从商汤科技、格灵深瞳在公司及业务描述等方面,都详细介绍了其商业化落地的布局和的动向。
例如,格灵深瞳专注于将先进的计算机视觉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与应用场景深度融合,提供面向城市管理、智慧金融、商业零售、体育健康、轨交运维等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商汤科技财报显示,通过SenseCore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商汤在智慧城市、智慧商业、智能汽车、智慧生活四个板块的商业化落地全面提速。
云从科技则强调,公司是一家提供高效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和行业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企业,致力于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和各行业智慧化转型升级。
从三家公司的描述来看,基本方向都是通过AI等技术赋能多个产业,并助其实现转型升级,也就是目前最热门的赛道:产业互联网(To B)。其用意就是通过把握To B赛道红利,深入各大传统行业,最终推动AI的商业化落地。
硬科技叩开科创板大门
AI到底是不是“硬科技”?
答案自然是肯定的。
但是,在满大街摄像头的当下,人脸识别、图像识别早就不再新鲜,相关赛道也早已扎堆,人们不禁对计算机视觉的硬科技属性产生怀疑。
“CV四小龙”同样因计算机视觉走红,但也由于应用场景的过于单一,面临商业化落地难、商业模式难以建立等窘境,甚至被资本市场拒之门外。
同时,AI的技术和概念一般并不容易理解,而且均为软件、算法及数据,容易让人误认为只是一种软件,或者仅仅是模式上的创新而已。
好在,从商汤科技、格灵深瞳及云从科技的业务及营收来看,三家均基于传统计算机视觉这一优势业务,强调赋能各大传统行业,助力商业化落地,已成为其突围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另一方面,各大AI企业已在业务的文字描述上下文章,除了商汤科技和格灵深瞳外,云科技也提出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其用意就是表明人与机器协作的方式,在目前这个弱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毋庸置疑的是,AI一直是硬科技的代表,未来也将是科技发展的风向标之一。对于AI独角兽来说,要迈过的第一道坎始终都是盈利,即如何在高研发投入的前提下,实现营收的持续增长,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此前,商汤科技、格灵深瞳的成功上市,已经预示着资本市场向AI伸出了橄榄枝,而更多的云从科技也将沿着同一条道路,再次证明AI完全具备硬科技特征和科创属性。
那么,下一个闯关资本市场的会是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