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龄化人口已达2.64亿,占总人口的18%。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不仅老龄人口总量世界第一,且老龄化发展速度世界第一。如何解决养老问题、让空间无障碍化,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
而在设计界,养老福祉空间项目却并没有受到关注,此类项目的设计标准水准仍有待普及、完善、提升。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国内首个福祉无障碍室内空间设计奖项——「养老福祉空间设计大赛」正式启动。「养老福祉空间设计大赛」由CAS养老福祉研究会发起,AID老博会作为特别支持单位,爱克威盛亚战略合作品牌。旨在通过发掘优秀的养老福祉空间设计作品,深入推进全社会福祉意识的普及,促进养老福祉空间设计发展。
【资料图】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深刻,养老的问题正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设计界与养老项目相关的设计依然十分的小众,系统性与专业性仍有待普及、完善、提升。另一方面,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绝大多数人对“福祉”的概念却依然陌生。甚至大多数人会将“福祉”与“福利”画上等号。其实并非如此:社会福祉≠社会福利。
社会福祉(social-welfare),就狭义而言,是从保障基本人权(特别是生存权)的角度出发,为需要援助或帮助的贫困生活者和身心障碍者提供的公共服务性质的援助。广义而言,是指以全体国民为对象,旨在整合性解决普遍性生活问题为目的系统。社会福祉理念更是一种大众所接受的社会责任,社会福利却是一种公益性质的具体福利,是在社会福祉驱动下的产物,所以社会福祉不是社会福利。
老年是每个人必经的人生阶段,有价值、有尊严、有幸福感的养老生活是每个人的梦想,所以养老问题是值得重视的社会课题。在威盛亚(上海)有限公司大中华区总裁杨虹看来,一个优秀的养老、康养空间设计,应该切实的关注老人群体,创造满足其需求的空间环境。“营造无障碍、人性化设计的空间,提供特殊功能区、特殊设施布局,满足这人生阶段因为身体衰老带来的生理需求。适老化功能配件的选择运用、特殊色彩的运用和协调、以及高性能特殊功能装修材料选择等,都是设计过程中需要去考虑和研究的。此外,要考虑到老人的心理和精神需求,将人文关怀设计融入到环境中,带来不一样的心理体验。”她强调,让老人体会自然之美、艺术带来的温暖、舒心的空间体验,为他们打造便利、舒心、温馨的养老环境。在扩大一些讲,其实也是“人居美好”的概念。
作为此次养老福祉空间设计大赛的评委,杨虹认为其背后的意义深远,“此次大赛的举办,说明我们真正在关注、普及‘福祉’意识在国内的发展。如今,在国内,林林总总的设计大赛不胜枚举,然而在设计界,关于养老福祉空间设计项目的比赛却是首次举办,也许还是第一次。我想在这个设计领域内,更多需要考虑的是功能性和福祉性,而非标新立异的建筑或室内设计。”她期望有更多的设计师能关注到无障碍的宜居福祉空间的设计,也希望可以从此次大赛中看到众多优秀的设计师以及带有温度的项目作品,从而,共同推动养老福祉事业在中国的进步,真正解决社会问题并做出社会贡献。
当谈及评选的标准时,杨虹主要会从四点出发进行考量。“第一,是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居住空间、老人公共活动中心、康复中心等在打造的过程中,要打消老人心中的孤独感,感受社交、娱乐文化的心理满足。第二,无障碍、人性化细节设计,包括适老化家具设计,扶手配件,特殊色彩运用的疗愈功能。 第三,是创造性,在功能、业态、以及美学艺术等多方面具有创新性。最后是装饰装修材料的选择,必须是绿色环保,安全舒适,清洁卫生、经久耐用,并具备某些特殊功能,能够满足特定区域和生活状态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对高品质生活追求的日益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居住的环境,开始重新审视和定义人和环境的关系;开始用空间来诠释生活方式。
杨虹透露,目前,日本的众多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采用爱克旗下多种产品和产品组合进行装修装饰;我们也同时将在日本成熟的、同步上市的产品和技术介绍到中国市场,与国内的设计师、投资方、建筑装饰装修总包等合作伙伴共同探讨适合国内养老空间的解决方案,并将我们的环保、安全和舒适的建材产品应用到了适老化空间之中。“在中国,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发与大健康和养老产业密切相关、以及低碳环保的解决方案,研发新技术和工艺,制造高性能和功能性的建材产品,为解决建筑现场劳动力短缺,施工废弃材料,物流成本高,材料经久耐用、减少浪费、可再利用,以及向与新冠共存时代的新生活方式的变迁等社会课题而不断努力。”
展望未来,杨虹认为,养老福祉空间应具有“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理念,包括无障碍的室内空间功能,以及充满关怀的生活空间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空间里,可以满足多样化的养老模式,包括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等的需求。比如,以适老化室内空间为例,遵循无障碍、舒适性和安全性原则,帮助老人实现自理自主、自我管理,也要满足在需要护理时的环境和空间需要。总之,养老福祉空间满足老人群体有尊严、有价值、有幸福感地生活状态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