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投资如何穿越周期,寻找真正的创新与长期价值?
(相关资料图)
今年10月,福布斯中国和博远资本创始人陈鹏辉聊了聊未来医药的投资机会与选择。他认为更有差异化的创新、出海以及支付手段的多元化是未来行业迈上新台阶的关键。
在中国的医疗投资人群体中,有过成功创业经历的人不少,但既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过文章,又成功带领创业企业上市登陆资本市场的却并不多,陈鹏辉是其中之一。
陈鹏辉
博远资本创始人
陈鹏辉在2017年离开红杉中国,创立了博远资本。相比其他投资人,十年的药物研发经验,以及两段相对成功的创业经历,使陈鹏辉更善于感知创新趋势,也更敢于投早。
最近三年投资的艾柯医疗、艾博生物、和元生物、镁信健康和亚虹医药等企业都表现出较为良好的成长性。除此之外,陈鹏辉还是华大基因、贝达药业、再鼎医药等中国目前头部生物科技公司的早期投资人。
陈鹏辉和博远资本的医疗投资逻辑是什么?又将给行业带来哪些借鉴意义?
以下是访谈对话实录(经编辑):
福布斯中国:过去两年,国内资本市场医疗生物企业的估值经历过山车,行业进入低潮。作为国内专注于投资和孵化医疗健康领域创业企业的专业投资机构,您和博远资本怎么看行业未来几年的投资机会?
陈鹏辉:我觉得任何一个行业,长期是看两件事:技术是否进步,以及需求是否存在。一方面,医疗健康领域的技术一直在进步和迭代;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不可避免进入老龄化,健康市场需求非常大,还会进一步变得更大,所以长期看肯定没问题。
短期看,我觉得主要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前两年估值涨得太高了,另一个是国内医保控费。前几年国内创新药企业的估值已经接近美国同行的水平,但市场规模却并不匹配。比如,美国一个新药医保一年可以报销50万-100万美元,但国内一般一年最多可能也就报销 30万元人民币。在创新密集的肿瘤药领域,一个靶点可能同时有七八家企业在做,每家分到的市场就更小了。加上集采和价格谈判,大家就会发觉市场天花板变低了。
中国虽然有14亿人口,但如果海外同样产品价格是你的10倍,而你的人口是它的 3 倍,市场还是只有1/3。而这1/3的市场里如果还有很多同质化的竞争,就会碰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但这并不代表长期趋势有问题。只是说我们低水平创新的时代过去了,下面需要更高水平的创新。
什么叫高水平创新?第一是不那么内卷的创新;第二是有可能走向全球化的创新;第三是不仅仅依赖于国家医保,而是支付多元化的创新。
对应第一点,这意味着公司本身要做高水平的有差异化的事情;第二,对于一个全球创新的企业,全球市场才是天花板。一个企业的全球化不仅仅是开展海外临床实验那么简单,还需要建立全球化的组织架构,全球化的研发体系和商业化能力。这个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多的积累。另外一种就是像传奇生物那样,把产品授权给强生,通过强生在美国完成临床实验和产品上市,这是产品的出海,也更适合目前的大部分中国公司。在自己没有建立起全球化的组织架构之前,通过跨国企业的合作,实现产品全球化。
对应的第三点则取决于中国商保和其他的支付手段占比提高,比如像商业健康险和惠民保这类保险能够慢慢成为比较重要的支付手段。目前医保支付大概每年2万多亿。中国有4亿正在步入老龄化的人口,医保收入未来不会快速增长,但是医保支付压力很大,这意味着医保控费压力会一直存在。中国的商业保险赔付在过去10年从200多亿增长到3,000多亿,占现在中国整个医疗支付的百分之十左右。如果这个比例能够到30%,那么市场格局就会发生变化。真正创新、有差异化的产品,不仅可以出海,也可以在本土市场找到一个新的强大的支付方。
我觉得医药行业现在的低潮是暂时的,就像任何行业都有潮起潮落一样。在医疗行业从业20多年,看到大家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直都在,科技也在更快地迭代,我相信这个行业一定会迎来下一个高峰。
福布斯中国:博远资本如何抓住出海或全球化机会?
陈鹏辉:对于博远而言,全球化方面主要有两个机会。短期来看,最近两年海外顶尖科学家回国意愿强烈,国内环境也鼓励他们创业。博远在这方面投资比较多,比如基因编辑干细胞、下一代RNA技术等方面,也和不少全球生命科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合作。比如邓宏魁老师和邵峰院士。我觉得这些是最容易看到,也比较容易抓得住的第一波机会。
长期来看,机会来自于找到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化能力的团队,以国内强大的人才储备和市场为起点,逐步搭建全球化的组织架构和商业化能力。日本武田(Takeda)的国际化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武田也是从简单的药品销售代理模式开始,进化到更复杂的联合研发和合资公司阶段,最后通过一系列的收购进入全球前十大药企俱乐部。
福布斯中国:过去一年,美股针对中企上市的诸多限制,以及中概股整体表现低迷,促使越来越多初创公司选择在内地或香港 IPO 上市。您怎么看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未来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陈鹏辉:我觉得人民币和美元基金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对于早期的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公司来说,原来美元基金投得比较多,这些特别早期,需要长期投入的初创公司,可能喜欢找美元基金融资,因为资金的周期比较长。
但是有一些企业,比如医疗产业供应链或者上下游的企业,能够快速做完临床开展商业化的医疗科技类企业,则可能更偏好人民币基金。这些企业很快能产生收入,而且国内上市预期比较稳定。
福布斯中国:目前,博远资本旗下同时运营着美元基金和人民币基金,这两类基金的投资人构成是什么样的?对博远资本的投资风格有何影响?
陈鹏辉:我们的人民币和美元基金的LP构成非常不一样。人民币基金的LP主要是国内领先的保险公司、母基金、国内的战略投资人、上市公司或者其家族办公室、以及国企或者政府的投资平台。美元基金的出资人则主要来自海外,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金,各种基金会、母基金、家族办公室以及一些海外的战略投资者。我们人民币和美元基金投资人的共同点肯定是都看好中国。大家都认可除中国外,全世界很难找到有这么大的一个统一货币、统一语言的市场,这么多层次并且结构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也很难找到有这么多强烈的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
但就像我前面所说的,不同投资人关注的点可能不太一样。但长远来看,投资医疗这个行业一定是往更难更创新的方向去发展。在那些确定性很强的机会之后,大家会不约而同地去升级。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尽管今天略有不同,但未来会趋同。
我曾经问一个我们美元基金合作伙伴,也是全球最大的医疗企业之一,最近大家都有所放缓,他们为什么还是积极在国内投资?
他告诉我,中国不仅是个大市场,而且发展变化很快。10 年前,跨国企业投资一个中国公司,是为了最终收购,把它变成一家子公司。现在很多情况已经发生转变,很多中国企业在国内干得比跨国企业还好,又有政府和政策的支持。
但是一个国内公司发展得再快,也不可能短期之内在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建立起上万的销售团队,不能在短时内和各国不同的监管机构建立合作互信的关系。所以这些跨国公司现在和本土公司合作的出发点变成了一方面可以帮助国内企业的产品出海,同时也增加自己的产品线,在全球市场上提供更有竞争力和性价比的产品。
福布斯中国:作为专注医疗大健康领域的投资机构,博远资本的竞争优势或特色是什么?
陈鹏辉 :我们既不是纯粹财务背景的投资人,也不是纯粹科学家背景的投资人,我们有创业者的背景,和产业走得比较近,并且通过二十多年的积累构建了强大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不仅有被投公司的企业家和基金的投资人,也有技术大牛、顶级教授、行业专家、生物医药公司的高管等,不仅在中国,也包括海外,比如美国、欧洲和新加坡等。
为什么说医疗这个行业生态圈很重要?
一方面,这个行业的产业链很长,从研发生产到监管、审批、商业化,环节很多。这导致一些初创公司很难在短期内具备整个环节上各方面的能力,需要外部的帮助 ;
另一方面,当一批国内做得很优秀的医药企业希望全球化时,他们发现全球化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事,也需要帮助。我们能做的除了提供资金和经验,还可以帮助企业连接我们的国内外产业生态圈,让这些生态圈给企业赋能,让他们一开始就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
另外,我们一直专注投创新。在创办博远之前,我是华大基因和再鼎医药最早的投资人之一,也率先投资了贝达药业和启明医疗等头部生物科技公司。
回想十年前投资华大,那时基因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很多投资人对这个创新的方向和赛道还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光控领投了华大的时候,也有很多同行投资人不理解和质疑。但是基于十多年在医疗行业的认知和对基因行业的看好,以及对汪总和团队的深度了解,我坚信基因行业是未来生物医药的重要方向之一,华大有机会成长为这个行业的龙头,所以就成为了华大基因最早的投资人,并且还推荐了其他头部基金一起投资支持了华大的发展和海外并购。
对创新的极大兴趣和对投资创新的坚守是我们投资人的基因之一,是融入在我们的血液里的,因此投资创新也是博远的投资策略和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