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一部《爱情神话》,带火了上海的梧桐树、咖啡馆、蝴蝶酥,也让许多观众着迷于魔都多元包容、海纳百川的文化气质。近日,在马利美术馆,一场“精工美艺”科研创新基地成果展正式拉开序幕。展览由以“精工美艺”为主题,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主要呈现,设有传统服饰、创新服饰、当代皮具三大展区。在这次展览中,人们能够以服饰、皮具为切口,窥见设计中蕴藏的海派风貌。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创作者们,也从中汲取着海派文化带来的点滴灵感,将开放多元的地域文化、时髦摩登的设计风格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
许多年轻设计者研究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服饰文化,挖掘传统服饰的制作工艺、布料配色等,并融入自己的创作中进行传承与发扬。在本次展览的服饰展区中,观众可以透过这些精彩的服装作品,一起探索背后的故事和文化。黄浩创作的《传承》灵感即源自哈尼族传统服饰、工艺、纹样,他将哈尼族的传统纹样通过解构、重构来进行创新设计,以服装实现有节奏韵律的新形态。
由王慧创作的《素迦流光》,则以彝族服饰中的编结技术为灵感,探索材料、纹样、编结手法的组合变化,古老的技艺在她的作品中呈现出极其丰富的效果。此外,还有30套由云南非遗传承人创作的服装作品,为人们呈现最原始和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在此次展览中,观众可以看见云南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看见民族与时尚融合的多样性和独特魅力。
民族服饰创新基地的科研带头人郭丽莹,长期致力于非遗扶贫创新的探索,在她的赋能下,彝族服饰在当代生活中重焕光彩,许多深山里的刺绣手艺人有了居家就业的能力。他们也培养了一批批具有良好素养的新锐服饰皮具行业艺术设计人才。"我们专业师生进行了大量的设计探索和创新实践,结合“沪滇帮扶”国家战略,我们从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汲取灵感源泉,以文化资源的价值挖掘和文化符号的设计创新为核心,培养“有底蕴,能传承、会创新、擅转化”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人才,同时,也用这些探索的成果反哺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非遗工坊、扶贫车间,为她们提供大量的创新设计产品。"
而提及在传统技艺创新的过程中的挑战,郭丽莹表示,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于“新”,“如何把传统的技艺恰如其分地以时尚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可能有时候传统的东西用的太多,你会觉得没有办法连接到现代生活,但是过于创新,传统的元素就体现得不够,一般的受众理解不到,所以对我们来说,找到创新和传统之间的平衡点是最重要的。”
在当代皮具展区中,师生们以丰富多彩作品表达着各自的灵感与思考。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李雅琪、王嘉艺、陈旭联合创作的美式乡村实用型皮雕家具,将皮雕与家具相结合,并提取马鞍元素融合其中,主打亚利桑那风格,有效提高皮革制品装饰性、观赏性与艺术性,更好地实现将皮雕工艺运用在皮革制品设计中。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易明此次带来的作品《雕花的马鞍》以皮雕工艺制作马鞍,展现威武之风。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刘珉邺此次展示的高尔夫球桶套装,以皮雕作为表现手法,以菊花作为主题所制,别具一格。
另外,皮具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何怡敏的《WEAVE(编织)》灵感来源于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编织技艺,为了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她对编织手法进行了创新,既有简洁的造型,又有精巧细致的手工编织工艺,兼具实用与个性化的特征。
皮具产教融合创新基地的科研带头人盛锐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将传统技艺与文化、非遗传承与保护和现代审美、设计元素及设计手段相结合。在结合路径、结合方式及设计实现方面给我们带来挑战。在国家倡导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国潮风首先体现在我们服装服饰设计领域。而引领这一风潮的正是以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年轻人,他们年轻活跃求新求变,是潮流的引领者也是潮流的消费者,他们非常关注民族传统文化并注重将其与现代设计结合进行元素提取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