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文明的记录之地,博物馆教会我们了解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理解未知的事物与观念,这正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重要力量。技术的进步,让沉浸在博物馆各个角落的文物有了更多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全球各地的博物馆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吸引人们参与,让大家了解和学习更多有关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知识。
借此契机,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Google艺术与文化再添合作,借助其创新科技,创建了一个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3D虚拟艺术展厅,成为首个体验 Pocket Gallery 的中国文化机构。在这个虚拟艺术展厅中,展示了近40件精品馆藏,以劳动者为题材,除了一些著名的油画作品外,此次还特别展出了一批上世纪 30 年代至70 年代珍贵的木刻版画作品。这个以特殊形式呈现的展览以土地作为符号,承载着劳动者的汗水,也承载着劳动者的欢笑。
Pocket Gallery于2018年推出,在2021年上线网页版。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可以在桌面和移动网络通过浏览器搜索和浏览的虚拟展厅。如今,利用Google艺术与文化推出的Pocket Gallery功能,合作的文化机构可以自行在Google艺术与文化的在线展览后台制作3D展厅进行展览策划,使技术门槛大大降低。博物馆只需几个简单步骤即可创建个性化虚拟艺术展厅,将想要展示的艺术品拖放到选择的艺术画廊,再为展览的不同部分添加音频评论即可,邀请世界各地的用户在一个沉浸式的数字展览中探索他们的收藏。
【资料图】
目前,Google艺术与文化已经发布了60多个由合作伙伴使用该编辑器进行的策展,展览内容丰富多彩。同时,通过超高分辨率图像、3D 扫描、虚拟现实、360 度全景等技术,让更多文物被我们看见和知晓。
对于Pocket Gallery的上线,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认为,数字化带来的线上展览可以让策展和观展都变得更随心所欲。“在过去三年中,由于全球疫情带来的影响,许多博物馆、美术馆都不得已经历了闭馆,在此期间,人们的观展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通过Google 的技术,我们把藏品进行数字化放到线上空间中,观众可以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进行浏览。”
在另一个层面,Pocket Gallery也为艺术展览的策展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选择和刺激。在高高看来,这种360度的数字技术,能更好地赋能展览前期的策划,帮助文化机构更全方位地策划未来的展览。“我们可以先在3D 空间中进行策划、安排作品,然后再到现实的场景里中落地和实施。据我所知,中央美术学院中与策展相关的专业,也开设了虚拟策展的课程,通过这样的技术,我们的学生可充分利用数字空间更便利地进行展览的策划和构想。”高高补充道。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 高高数字化展览无疑让人们打破了时间、空间和地区方面的限制灵活前往各个展览厅,作为实体展览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在高高看来,二者各自具有彼此不可替代的优势,“比如说在实体展厅,展出的藏品如果是国画,观众需要与作品相隔一定的距离欣赏,这种情况往往无法将画面看得十分仔细。与之相比,线上展览可以提供非常高清的藏品图片,观众在虚拟的空间里可对自己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无限放大,不会遗漏和错过任何细节。但值得注意的是,线上观展有时候却会因为庞杂的信息、多点调试观展角度造成方向迷失,让观众在浏览过程中难以保持专注度。人们需要实体博物馆,切身感受历史的脉搏。因此,在未来实体与虚拟展览将互相补足,缺一不可。”
此番并非双方的首次线上联动。早在2018年,Google艺术与文化项目曾推出共囊括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300余件展品的线上展览,包括100件馆藏精品和徐悲鸿先生的约200件国画、油画、书法、素描精选作品及文献资料。此外,针对美术馆最重量级的27件作品(12件徐悲鸿作品以及15件央美美术馆最具代表性的馆藏作品),Google 利用10亿像素相机Art Camera对它们进行了高清扫描并制作成10亿像素图片同时在线展出,观众可以在线通过不断地对图片进行放大,探索作品的细节,每一幅作品的笔触、画布的底纹及其局部细节都可以被清晰地观察到,为观看者观看与认知图像,也为艺术图像的研究者提供了更多便利。
谈及与Google艺术与文化的合作,高高透露,Google技术将馆藏资源可视化、精细化、数字化,从而更好的向世界呈现了各大博物馆的馆藏艺术品。“Google 艺术与文化是一个面向国际的平台,它使央美馆的藏品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观众群体和学术群体。此外,Google 艺术与文化在每次展览的主体策划和藏品的梳理等的思路,让我们深受启发,激发我们多角度的学术思考。”
在过去,人们只停留在博物馆看展览或者文物,或者是参加活动,深度和广度的都十分受限。因为能进入到博物馆的文物数量有限,大量的文物都没有进入到博物馆的展厅。再加上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和几年前巴黎圣母院火灾等不可预知的灾难,更让博物馆数字化显得迫切而必要。
来自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危机加快了古老文博拥抱前沿科技的速度,2020年采用线上展示藏品、展览和直播的博物馆增加了15%以上,文博由此成为数字化浪潮的领航者。据国际博物馆协会报告显示,和新冠疫情暴发之前相比,博物馆的线上活动明显增加,主要体现在线上藏品、线上的展览、活动线上直播和社交媒体的使用上。2020年,增加线上藏品的博物馆占比例是18.1%,2021年是32%;2020年增加线上展览的博物馆是16.4%,2021年是22%;采用线上直播的博物馆2020年是19.1%,2021年是28.1%。使用社交媒体的博物馆2020年是47.5%,2021年达到了53.4%。进入2023年,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变化发展,国内旅游行业由线上回归线下,博物馆行业亦是如此。但在经历三年数字化变革后,数字技术和博物馆正产生着前所未有的联系。
通过数字化的方法和技术,使得承载文化资源的物理空间和物质载体打破资源约束,以数字化的形态可以低成本的保存和流转,有利于加速博物馆文化资源的开放与共享进程。搭建“云展览”、网上博物馆,实现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馆藏、相关知识图谱等内容的数字化、创意化、可视化,如此一来,不仅让有形的博物馆拓展到线上成为一个完全开放的博物馆,还可以将藏品进行不限量的展出,让观众更近距离接触更多的展品,更多地感受到藏品的魅力。
高高强调,虚拟博物馆的明显优势在于,未来能提供一个非常可观的知识库,即知识思维逻辑的链接。“线上展览可以提供更多维的信息,除了作品和创作者本身的基本信息外,我们还可以有更多延伸的信息提供。比如与作品相关的同类型、同构图、同题材等的作品,让观众在欣赏之余,可以带来更多知识点的连接和梳理。”
从文物藏品的数字化到场景化,从场景化网络化到智能化,是必经的发展趋势。通过这种方式,博物馆正在把观众带入一个虚拟的文化场域之中,还原观展的在场性。此时,博物馆需要思考:究竟怎样的虚拟线上展览可以更淋漓尽致地发挥其优势所在?“在展品的选择上,那些由数字空间生发出来的作品,比如虚拟雕塑或者线上创作的平面、影像类作品,以及可以进行虚拟互动和游走观赏的作品,或许更适宜在未来的线上博物馆中呈现。”高高分享道。
通从实体迈向虚拟,从线下转向线上,这也是行业必然发展趋势。在某种层面,线上的虚拟展示是对实体博物馆的一种促进,只有激发更广泛观众的兴趣和欲望,才能拓展更多人到博物馆来。近年来,数字化博物馆更能受到观众的欢迎,它进一步扩大了传播面,让年轻人喜欢博物馆和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提及数字化趋势对于未来博物馆行业发展的影响,在高高看来,可以摆脱地理和物理各种限制的虚拟数字博物馆,为文化和艺术的认知带来了新的可能,“发挥无尽畅想,或许在一些年后,在虚拟空间中,我们的观展方式和动线可以更自由、多样化,飘在空间中观展,或是在无限延伸的空间中自有游走欣赏,都将成为可能。”
更重要的是,不断生长的博物馆,更加多元的博物馆,永不闭馆的博物馆……未来都在在线上发生。“相信未来线上博物馆或线上展览会脱离线下实体博物馆,不再是辅助角色和依附角色,而是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自己天地的单独板块,观众如在线下参观那样需要购票观展,也可以尽情在线上进行社交等。”高高对博物馆的数字化充满信心,“它可能反过来刺激和赋能线下展览,无论是策划还是呈现方面,线上线下展览互相连接、联动,共生共赢,以数字化为撬点,慢慢地去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