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走势图
2016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9%;食品价格上涨2.4%,非食品价格上涨2.0%;消费品价格上涨1.8%,服务价格上涨2.5%。
201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0%。
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2%。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0.4%,非食品价格上涨0.2%;消费品价格上涨0.3%,服务价格上涨0.2%。
一、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2.2%,影响CPI同比上涨约0.66个百分点。其中,畜肉类价格上涨4.8%,影响CPI上涨约0.22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6.2%,影响CPI上涨约0.17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4.3%,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3.2%,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2.6%,影响CPI上涨约0.07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9%,影响CPI上涨约0.02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4.5%,影响CPI下降约0.03个百分点。
12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同比均有所上涨。其中,医疗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衣着、交通和通信、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上涨4.6%、4.0%、2.3%、2.1%、1.1%、0.9%和0.4%。
二、各类商品及服务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12月份,食品烟酒价格环比上涨0.3%,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9个百分点。其中,鲜果价格上涨2.9%,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粮食价格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水产品价格上涨0.3%,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畜肉类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猪肉价格上涨0.2%,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蛋价格下降1.1%,影响CPI下降约0.01个百分点。
12月份,其他七大类价格环比五涨两降。其中,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0.5%、0.5%、0.2%、0.2%和0.1%;其他用品和服务、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3%和0.1%。
PPI走势图
2016年12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6%,同比上涨5.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上涨1.9%,同比上涨6.3%。2016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1.4%,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0%。
一、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7.2%,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5.3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价格上涨21.1%,原材料工业价格上涨9.8%,加工工业价格上涨5.1%。生活资料价格同比上涨0.8%,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衣着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1.3%,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8%。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同比上涨15.1%,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14.9%,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10.1%。
二、工业生产者价格环比变动情况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环比上涨2.0%,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1.5个百分点。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价格均上涨2.7%,加工工业价格上涨1.6%。生活资料价格环比上涨0.3%,影响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和一般日用品价格均上涨0.4%,衣着价格上涨0.3%,耐用消费品价格上涨0.1%。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环比上涨4.1%,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价格上涨3.3%,燃料动力类价格上涨2.3%。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16年1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显示,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1%;PPI环比上涨1.6%,同比上涨5.5%。对此,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进行了解读。
一、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微涨,同比涨幅略有回落
12月份,C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2.1%。2016年全年CPI同比上涨2.0%,涨幅比2015年扩大了0.6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12月份CPI上涨0.2%。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4%,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08个百分点。12月份受全国平均气温偏高影响,鲜菜和鲜果价格涨幅均弱于历史同期平均涨幅,环比分别上涨0.1%和2.9%,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5个百分点。粮食、水产品和猪肉价格环比分别上涨0.3%、0.3%和0.2%,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2%,影响CPI环比上涨约0.15个百分点。其中,汽油、柴油、液化石油气等能源价格分别上涨3.1%、3.6%和2.1%,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06个百分点。
从同比看,CPI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对比基数相对较高的影响。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比上月回落1.6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鲜菜价格涨幅由上月的15.8%回落至2.6%,对CPI的影响减少了0.30个百分点,是同比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
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同比涨幅均扩大
12月份,PPI环比上涨1.6%,同比上涨5.5%。2016年全年PPI同比下降1.4%,降幅比2015年收窄了3.8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12月份PPI上涨1.6%,涨幅继续扩大。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2.0%,涨幅与上月持平;生活资料价格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从主要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8.0%、4.3%和2.5%,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9、0.8和0.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环比上涨约1.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环比分别上涨3.4%、2.4%和0.7%,涨幅比上月分别缩小6.9、2.6和0.9个百分点。PPI环比涨幅扩大的原因:一是受汇率波动等多因素影响,进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推升了部分工业品出厂价格;二是工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稳定增长,去产能、去库存政策的效果显现,供需关系逐步改善。
从同比看,12月份PPI上涨5.5%,涨幅比上月扩大2.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煤炭开采和洗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石油加工业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5.0%、34.0%、19.7%、17.1%和16.6%,涨幅比上月分别扩大12.8、5.4、13.5、4.5和7.6个百分点,合计影响PPI同比上涨约4.2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76%左右。
【相关评论】
媒体:为何百姓感受与宏观经济数据不一致?
中国青年报
漫画
颜色(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在宏观经济研究中,我们主要关心三个指标:就业、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目前,我国只有一个简单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没有一个大口径的国际可比的失业率指标。而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定义为一国新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数量。测量通货膨胀率最常用的一个指标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代表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变动程度。
就GDP和CPI两个指标而言,中国经济在新世纪以来的成绩是非常亮丽的。2001年到2011年十年间,中国GDP增长率为10.36%,比过去二十年的平均增长率9.8%还要高。2012年以来,由于全球经济萧条和国内经济转型,我国经济增长逐步放缓至2015年的6.9%,2016年全年经济增长预计为6.7%左右,但过去五年平均GDP增长也在7.3%以上。再看其他主要经济体,美国新世纪头十年GDP平均增长率为1.58%,俄罗斯为4.83%,日本仅为0.67%,印度为7.35%。
物价变动方面,中国2000年以来平均通货膨胀率为2.37%,比改革开放前二十年平均7.27%的通胀率低得多。相比之下,印度的通胀水平为6.56%,俄罗斯高达12.22%。各项数据均表明,我国宏观经济在新世纪前十五年表现相当稳健,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是成功的。
然而,面对如此和谐的经济发展图景,国人多有疑虑与不安,似乎稳健的经济增长带来的幸福感并不强烈。原因何在?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的共享性较低。
经济增长带来财富积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对低收入群体的波及效应、辐射效应不明显,表现为高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扩大。劳动收入主要由市场决定,取决于供求两方面的因素。低收入阶层普遍为非熟练技术工人,这一群体的规模增长很快,劳动供给弹性很大,劳动供给曲线趋于水平,即使有较高的劳动需求量,收入水平也增长较慢。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收入群体则不同,一方面劳动供给有限,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素质人才的需求旺盛,共同导致这一群体能获得较高收入。
其次,CPI统计与百姓感受不一致。
近几年,百姓的切身感受是生活成本与日俱增,而官方公布的CPI值却变动不大。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CPI的构成。为确保CPI数据的真实性、全面性和可比性,国家统计局选择了涵盖全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的八大类商品与服务价格作为数据采集对象,其中食品类权重较高,大约占30%(去年初下调至20%略高),而居住类权重偏低,仅占17%左右,而美国居住类占比高达40%。这就造成百姓个人感受与官方公布的权威数据不尽一致。
房价上涨是近些年百姓的最大感受之一。
按照国际惯例,CPI考虑的是商品房的消费属性,只反映与居民即期消费密切相关的居住消费及服务的价格变动,即房租的升降。而购买房屋被视为一种投资行为,因此房价不纳入CPI统计。但即使房价本身不影响CPI,房价的上涨也势必会带动租房市场的膨胀。对自有住房一族而言,房租就等同于每月上缴给自己的一部分隐形支出;对有刚性住房需求的租房者而言,房租往往是每月的最大支出。这就造成了传统体制下获得福利分房的群体与市场体制下谋求住房的群体对房租的关注度大为不同,也间接导致了他们对CPI的评价大相径庭。
归根结底,百姓感受之所以与宏观经济数据不一致,稳健的经济增长之所以未能让更多人获得足够的幸福感,主要原因是收入分配不平等。
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问题,很难靠传统的收入再分配和福利政策来解决。当前出现的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主要不是由结果的不平等造成,而是由机会的不平等造成的,一些人的不满也主要是对机会不平等感到不满,即对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和取得社会服务的机会不平等感到不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从经济长远发展来看,政府应通过大力发展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来提高社会成员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人力资本水平,使之成为市场经济的平等创造者和平等获益者,从而更好地提升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创造力,从根源上解决收入分配不平等问题。这样的政策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实现我国可持续的共享性的经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