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继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发展湾区经济”之后,在今年珠三角各地市召开的两会上,融入或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了佛山、肇庆、江门、东莞、珠海等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
作为首个国家明确定义的“湾区”,珠三角湾区也承担着为全国一些沿海地区发展湾区经济探路的重任。
这意味着,打造湾区经济将成为下一阶段珠三角地区的重要发展战略。
珠三角“湾区”
湾区,指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国际上,“湾区”一词多用于描述围绕沿海口岸分布的众多海港和城镇所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而衍生的经济效应则称之为“湾区经济”。
国家发改委于上月印发的《加快城市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提出,2017年拟启动珠三角湾区、海峡西岸、关中平原、兰州-西宁、呼包鄂榆等跨省域城市群规划编制。
“珠三角”或“珠三角地区”表述为“珠三角湾区”,这在国家文件首次出现。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负责人表示,“珠三角湾区”城市群将把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门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粤港澳地区共同编制,最后由国务院批准。
事实上,“湾区”的概念并非首次提出。我国一些港口发达的城市,如广州、上海、深圳、珠海、东莞、台州等,早已加入发展湾区经济的行列。
先是广州南沙提出打造“核心明珠湾区”,2014年珠海、深圳又提出发展“湾区经济”,深圳市还将其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同年4月20日,上海的首个“湾区经济”规划也浮出水面。台州和东莞则在2015年分别提出顺应和对接“湾区经济”。
在省级层面上,广东是最“积极”的。2009年完成的《大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就把“湾区发展计划”列为空间总体布局协调计划的一环,并提出四项跟进工作,即跨界交通合作、跨界地区合作、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和协调机制建设。2010年粤港澳三地政府联合制定《环珠三角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以落实上述跨界地区合作。在广东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包括了“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联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等内容。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国家发改委文件的提法,符合我国高新技术总的发展战略,将带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如今高科技的发展需要依靠人才,而人才喜欢集聚在气候环境条件好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就是湾区。比如旧金山湾区,因气候环境宜人集聚了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人才,故科技发展迅猛。这一点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同样也引起了中国的关注。”
GDP总量超西班牙
不仅是珠三角,我国还有渤海湾、杭州湾、胶州湾、北部湾等众多的湾区。目前发展比较好的是以北京和天津为“双核”的环渤海湾区、以上海为核心的杭州湾湾区和珠三角湾区。
“相对来说,珠三角湾区的城市人口密度高,所含的11个城市发展均已进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而且珠三角的科技发展要素更全面——既有强劲的高科技,也有传统的制造业、服务业等。”胡刚分析。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则认为,因为港澳,珠三角湾区和国际对接更为便利,这也是其优势。另一方面,珠三角在参与“一带一路”中有历史渊源,与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经济联系广泛。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个国家层面确认的湾区,珠三角湾区更是被寄予了对标世界级湾区的厚望。
上述国家发改委有关司局负责人提到,从世界各国城市群发展的空间格局来看,沿海湾区城市群是发展条件最好、最具有竞争力的城市群,例如著名的美国旧金山湾区城市群。珠三角湾区城市群最具有这样的国际化特征。他认为,珠三角湾区今后会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群地区,也是创新能力最强和最开放的城市群地区。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各地统计局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发现,2011年到2015年,珠三角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从2011年的6.2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至8.44万亿元,约合1.22万亿美元。这一数值与2015年排名第13位的经济体澳大利亚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超过排名第14位的西班牙238亿美元,相差排名第12位的俄罗斯1000亿美元。
彭澎还向第一财经记者提供了另一组数据:2015年珠三角湾区地区生产总值是旧金山湾区的2倍,接近纽约湾区水平;进出口贸易额约1.5万亿美元,是东京湾区的3倍以上;区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7200万标箱,是世界三大湾区总和的5.5倍。
除了经济体量够大,在珠三角湾区的11个城市中,香港、深圳和广州为龙头,三者的地区生产总值远高于其余8市。与之类似,世界三大湾区也存在主要城市拉动整体湾区经济的特点,如旧金山湾区的旧金山、圣何塞和奥克兰,纽约湾区的纽约曼哈顿,东京湾区的东京、横滨和千叶。
应重视湾区的“宜居”
珠三角湾区对标的三大世界级湾区,均有自身的特色。旧金山湾区以环境优美、科技发达闻名,湾区内拥有硅谷和多所著名的学府,如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大学;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其金融业、奢品、都市文化等都具有世界性影响力;东京湾区则以产业聚集为特色,湾区汇集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并形成鲜明的产业分工体系。
相比之下,珠三角湾区的产业存在结构单一和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胡刚表示,珠三角湾区的产业结构还是偏向于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业占主体,同时,在高科技产业上仍有一定的差距。
“深圳的高科技主要是应用型技术,它的原创性技术、研发能力离旧金山湾区的硅谷差距较大,整个珠三角湾区的科研、创新创业环境也有待完善。不过,珠三角湾区在产业分工上已较为明确,如深圳是高科技,广州是高校、文化、创业、医疗,东莞、佛山主要是制造业,澳门主要是博彩、文娱,香港就是金融业、国际贸易。”胡刚说。
在打造湾区经济的过程中,一体化建设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湾区”比“地区”城市间的界限更模糊,更强调融合发展,比如基础设施互通、公共服务均等、消费水平相当。就在去年9月底,港珠澳大桥桥梁主体工程全面贯通。中山大学教授郑天祥认为,未来随着港珠澳大桥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成,珠江口西岸城市群与港澳地区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入,这意味着珠三角区域一体化迎来全新发展阶段。
“随着轨道交通的进一步发展,界限会进一步打破。”胡刚也认为,交通是跨越障碍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
作为湾区的第三大标签,珠三角湾区还不够“宜居”。广东省政协委员李志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政府所有的决策都应当以“人”为中心,从居民需求出发,这样方向才不会错。
彭澎也认为要把宜居之区放在重要位置。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珠三角房价高企、土地与人工成本不断上涨、环境压力很大、交通拥堵严重。因此珠三角湾区规划不能只给政府带来“高大上”,带给民众的却只是一个概念或是房地产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