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17年上半年我国金融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初步统计,2017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1.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6万亿元。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63.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个和2.4个百分点。总体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市场利率小幅上升,人民币汇率总体平稳。
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分析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多增,存量适度增长,表明当前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较为稳固。
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发生变化:一是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同比多增较多。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本外币贷款为8.2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15万亿元。二是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同比大幅多增。信托贷款增加1.3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3万亿元;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增加569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85万亿元。三是委托贷款同比少增。四是企业债券融资同比多减较多。此外,股票融资少于上年同期。上半年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7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1321亿元。
信贷投放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信贷结构不断优化
去年底以来,房地产调控力度不断加大,房地产信贷增长势头回落,个人住房贷款抵借比率和期限均有所下降。数据显示,2017年6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29.72万亿元,同比增长24.2%,增速比上年末回落2.8个百分点。同时房地产贷款增量占比下降,上半年房地产贷款增加3.0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8.1%,比上年全年占比低6.7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信贷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民生改善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2017年6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29.97万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2.63万亿元,同比增长17.2%,增速比上年末高1.2个百分点,比同期大型企业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5.5个和7.7个百分点。同时,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余额2.97万亿元,同比增长36.2%,增速比各项贷款高23.3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新经济、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金融机构对有市场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明显收缩,信贷投放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信贷结构不断优化。数据显示,服务业中长期贷款加速增长。6月末,服务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分别高0.5和5.8个百分点,比全部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高1.9个百分点。其次,高技术制造业贷款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过剩行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下降。
广义货币增速放缓,不必过度解读
M2增速连续两个月在10%以下运行,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阮健弘分析说,随着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落实以及加强金融监管效应的显现,近期商业银行一些与表外产品相关的资金运用科目扩张放缓,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应下降,这是金融体系降低内部杠杆的客观结果。数据显示,非金融部门持有的M2增长10.2%,比整体M2增速高0.8个百分点,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减。同时,6月末,金融体系持有的M2同比增长2.5%,比M2整体增速差6.9个百分点,这一差距比5月末有所收窄,金融部门适当把握了去杠杆的节奏。
阮健弘分析说,今年6月M2新增2.99万亿元,环比增长1.87%,这个增幅已经不低。不过,去年6月末M2的基数较高,基数效应拉低今年6月M2增速约0.15个百分点。随着金融进一步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源,只要实体经济合理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M2增速放缓实际上反映了存量货币周转效率的提高,比过去低一些的M2增速可能成为新常态,对其变化不必过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