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有34600多名原始股东及高达29.26亿原始股流通之日的11月16日,上海银行上市一周年纪念日遭遇一字跌停;17日,上海银行开盘再次大跌8.89%,创出上市以来的最低14.04元/股,即便24日15.22元/股的收盘价,仍低于其每股净资产的15.91元。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今年无锡银行首次原始股解禁后的表现,几乎如出一辙。业内人士表示,城商行、农商行的原始股东较为分散,而对这批数量庞大的原始股东来说,即便是15元左右的价格,也是15倍的持股收益,他们的套现需求自然会相当强烈。
而张家港银行、吴江银行等解禁也将紧随其后。
股东问题是首因
根据上海银行发布的公告,此次上市流通的限售股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的限售股,占总股本的37.49%,此番解禁后,上海银行的流通股本增加至37.07亿股,占总股本的47.49%。上海银行下一轮的解禁期是2019年的11月16日。
“首发股份的解禁表现跟股东人数的多寡有关,上海银行一直因为股东问题悬而未决致使上市数度延迟,及至上市后仍然因为股东太多而遭遇解禁日跌停,这也是其他城商行面临的问题。”一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表示。
为了实现上市目标,上海银行曾不断改变股权结构和资产质量,比如:引进TCL集团作为战略股东;与阿里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直销平台和直销银行。截至2016年正式上市,上海银行的上市路走了十年多。上海银行原始投资人的投资周期也跟着该行的上市问题一再延长。
而上海银行自然人股东占比大,普遍持股时间较长,他们对公司本身的质地和成长性不太关心,在解禁后抛售套现的意愿较强。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上海银行解禁涉及的股东数量确实颇为庞大,有34649名之多。
这34649名股东里,有社保基金、上海浦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飞、上海卢湾财政投资公司、自然人上海银行监事冯雪飞等。此外,还有“其他”,此次限售股解禁流通占总股本的37.49%,“其他”就占了31.69%。所谓“其他”,就是诸多城商行、农商行都有的内部员工持股。
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内部员工持股比例太高对上市后企业的社会影响不好,也不利于上市企业稳定。资料显示,上海银行有5937名内部职工持股,内部持股职工占该行发行前股东总人数的14.79%。而公开资料显示,无锡银行共有747名内部职工持股,杭州银行1427名,吴江银行775名。通常情况下很少有银行做内部员工持股,即便有,涉及的人数一般也都比较少。
“当前银行的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再出现人数众多的解禁,上海银行的股价走势反映了投资者心理。未来还会有其他地方银行遭遇类似情形。”一位券商分析师表示。
马上面临解禁的吴江银行也会面临同样的处境。23日晚间,吴江银行公告称,公司有4.62亿限售股将于2017年11月29日起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的31.90%,这部分限售股一共涉及股东1006名。24日收盘时,吴江银行股价为8.51元/股,而去年上市的发行价为6.83元/股,两个数字已经十分接近。结合近期,吴江银行有不小的跌幅来看,如果解禁之后大跌,吴江银行有可能跌破发行价。
同业业务占比超监管红线
大多数分析机构认为,面对上海银行股价暴跌的事件,投资者应该重视公司基本面的长远发展而非股价一时波动。
经济导报记者从三季报数据看到,上海银行三季度末净利润为117亿元,同比增长6.8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每股净资产15.91元,较上年末增加1.08元。不过,上海银行面临着大部分上市银行都面临的苦恼:营收下滑。
三季报数据显示,今年有11家银行营收同比出现下滑,其中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居多。兴业银行(601166,股吧)下滑幅度最大为13%,上海银行营收下滑7.54%。
与此同时,上海银行归属股东净利润为116.58亿元,同比增长6.84%,增幅在7家上市城商行中排列倒数第二,仅高于北京银行(601169,股吧)的3.75%;增速较去年末的10.04%下滑3.27个百分点。
有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纷纷进行缩表,上海银行6月末总资产1.69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54.47亿元。缩表的原因,除银行同业资产减少13.4亿元之外,上海银行的应收账款投资下降了946.4亿,降幅远超同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银行同业业务压力问题是不可忽视的。2017年中报显示,上海银行2017上半年同业资产同比减少13.4亿元,存量占总负债比重为41.7%。尽管有所下降,但仍有券商研究报告指出,二季度末时,上海银行的同业负债+同业存单占总负债比重为41.7%,超过明年一季度将开始实施的33%监管红线。
众所周知,今年年初以来,监管层对银行委外等同业业务监管力度空前加强,多家银行主动调节了同业资产。银监会发布的2017年前3季度数据披露,银行业同业资产收缩,比年初减少2.6万亿。从公开数据中可见,委外资产主要集中在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与应收款项类投资。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主要是同业买入返售债券,应收款项类投资方面,江阴银行减少了100%,其次就是上海银行减少了44%。
而在为达到监管标准稳踩刹车的过程中,当前同业业务占比偏高的银行如何大幅收缩消化同业业务是一个问题,如何不因过度收缩导致银行业绩大起大落值得思考。导报记者 戴岳 济南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