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2007年“股灾”和2014年“老鼠仓”事件后,海富通元气大伤,不仅权益类基金规模不断缩水,靠货基苦撑规模,且旗下“迷你基”数量居高不下。
作为业内为数不多的全牌照资管公司,原本赢在起跑线上的海富通基金近年来却发展乏力、后劲不足。在经历2007年“股灾”和2014年“老鼠仓”事件后元气大伤,不仅权益类基金规模不断缩水,靠货基苦撑规模,且旗下“迷你基”数量居高不下。
权益类基金规模不断缩水,靠货基苦撑
海富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4月,是中国首批获准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也是业内为数不多同时拥有包括公募基金、企业年金、专户、社保、投资咨询及海外业务等在内的全牌照资管公司。然而,原本赢在起跑线上的海富通基金近年来却发展乏力、后劲不足。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海富通基金资产规模为504.68亿元,在122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49位;非货币基金资产合计274.09亿元,在122家基金公司排名第46位。
尽管目前规模排名位于行业中上游,但海富通基金的固收类基金规模占比已超七成,其中,货基更是占据总资产规模的近半壁江山。从成立以来的资产规模变动数据可以看到,该公司的股基和混基等权益类基金规模在不断缩水,近年来全靠债基和货基等固收类基金来拉升规模。
《国际金融报》记者通过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末,海富通的股基规模已经从2010年的峰值25.61亿元跌至1.91亿元,混基规模从2007年的峰值502.76亿元跌至115.81亿元,而债基规模从2009年的最低值6.06亿元攀升至147.63亿元,货基规模则从2007年的最低值14.8亿元攀升至230.59亿元。随着货基监管不断趋严,海富通基金依靠货基支撑规模的策略恐难以为继。
此外,海富通旗下“迷你基”数量也居高不下。据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四季度,海富通基金旗下共有10只股基(份额分开计算,下同),其中6只规模已低于清盘线5000万元,记者注意到,这6只迷你股基均出自同一基金经理刘璎之手。此外,还有8只混基和5只债基规模也低于5000万元,存在较高的清盘风险。
不过,和市场上大部分因委外资金出逃导致基金规模缩水至迷你的情况不同,记者通过查阅持有人结构发现,海富通旗下大部分“迷你基”的机构持有比例并不高。这些基金规模缩水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记者曾向海富通基金了解详情,但截至发稿前,本报并未收到相关回复。
“股灾”和“老鼠仓”事件后元气大伤
其实,海富通基金在成立之初,主要是以混基为主营业务。在2007年年末时,该公司的混基规模高达502.76亿元,占当年总资产管理规模的97.14%。但随着股市泡沫破裂,在股灾的影响下,海富通基金混基规模大幅下挫,到2008年末时仅剩195.05亿元,同比跌幅达61.2%。之后,经历了几年修整期,还未完全缓过神来的海富通又被曝出轰动一时的“老鼠仓窝案”。
2014年,在证监会捕鼠行动中,海富通基金曝出国内基金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例“老鼠仓窝案”,包括投资部副总监蒋征在内的8名基金经理被查。据悉,当时海富通一共只有十多个基金经理,这意味着该公司一半以上的基金经理被查出与“老鼠仓”有牵连。
受该事件影响,2015年1月底,海富通基金被证监会责令限期整改3个月,期间停发新基金。这一处罚让其错失了2015上半年的“牛市”,在新基金发行井喷的行情下,海富通基金却是零发行,一失足就此在同行中掉队。
除了规模发展受阻,重压之下,大量投研人员和高管相继离职。先是海富通基金的投研灵魂人物、投资部总监陈洪离职,2015年2月14日,海富通总经理、公募大佬田仁灿也提交辞呈;紧接着,2015年8月,副总经理孟辉因“个人原因”离开;2016年1月,副总经理戴德舜辞职;同年11月,另一位副总经理阎小庆也因“个人原因”离职。
然而,变动仍未告一段落。2015年5月才“空降”海富通基金出任总经理的刘颂,2017年2月4日因“个人原因”递上了辞呈。此后,公司董事长张文伟暂代总经理职务。直到9月12日,新总经理任志强才正式走马上任。(见习记者 蒋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