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发布公告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合理充裕水平,9月11日不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这是央行连续第15个交易日暂停逆回购操作。
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王有鑫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无论是从数量上看还是从价格上看,市场短期流动性表现都相对平稳。除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拆借利率有所走高,其他期限同业拆借利率走势波动不大,长期国债收益率波动也在正常区间。之前央行已通过等量续作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操作平抑了市场流动性波动,因此,短期并没有启用逆回购操作的必要和需求。
“近期市场流动性持续处于充裕状态,是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操作的主要原因。”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昨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本月流动性扰动因素偏多,主要包括:9月份是地方债发行高峰期,预计发行量将创年内单月新高;9月27日美联储很可能宣布年内第3次加息;9月末金融机构将面临季度MPA考核时点。此外,本周还会有1000亿元国库定存到期、缴税等流动性回笼因素。以上这些均可能对短期资金面形成扰动,市场利率有可能小幅上行。
王有鑫也认为,预计短期流动性将面临更多冲击和不确定性因素。除了季末银行监管考核压力增大,将增加流动性供给波动性外,美联储加息预期再次升温,政府债券发行速度提速,也都会在特定时点增加流动性负担。
考虑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和外部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昨日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未来央行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货币政策操作。
在王有鑫看来,目前货币政策依然是稳健中性的,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向。虽然前期市场利率出现大幅下行,但并不代表市场已经转向宽松,目前金融监管依然保持严格态势,实体经济融资可获得性并不乐观,后续市场利率很有可能会保持基本稳定,避免对市场价格信号带来干扰。
王有鑫还表示,货币政策要综合权衡国内经济发展和外部经济波动,其实质是要在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中把握好尺度。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和美联储加息背景下,大开大阖式的货币政策不是最优选择,无论是放松货币政策还是紧缩货币政策可能都会造成经济的波动。两难困境下,央行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货币政策操作,通过预调微调引导好市场预期和流动性变化。
王青认为,在经济运行环境稳中有变的背景下,货币政策必然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预调微调。前期在严监管政策和制度陆续到位的背景下,将流动性管理目标从“合理稳定”调整为“合理充裕”,预防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就是其中一例。不过,这种预调微调都是边际调整,并未改变结构性去杠杆、防范化解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总目标。下一步,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调整的力度会受到更严格的把控,基建提速也不会削弱压降地方政府隐性负债的决心,监管层将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
“短期来看,考虑到9月份流动性扰动因素偏多,央行仍会坚持‘合理充裕’的流动性管理目标。”王青表示,接下来若资金面明显趋紧,市场利率持续大幅高于政策利率,央行有可能恢复公开市场操作予以对冲。不过,类似前期市场利率与政策利率倒挂的现象不会持续出现。另外,为应对美联储加息和保持国内货币政策稳健中性,9月份央行有可能小幅提高逆回购、MLF等政策利率0.05个百分点至0.1个百分点,同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记者 傅苏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