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监管层密集发声,险资入市迎来“松绑”信号。政策引导之下,保险资金有望通过加大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性投资和战略投资,以及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从而发挥其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器”和“压舱石”的作用。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目前银保监会正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并指导相关机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多家保险资管机构向记者表示,正在等待相关细则发布。
险资入市现“松绑”信号
针对近日我国金融市场出现的较大幅度异常波动,监管高层密集发声,发布一系列措施推动金融市场回归到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其中,鼓励保险资金入市化解股票质押风险的举措被屡次提及。
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鼓励市场长期资金来源方面,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壮大机构投资者力量,巩固市场长期投资的基础。
同一天,中国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充分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加大保险资金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优质上市公司力度。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
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专项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设立发行,面向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募集资金,主要投资于上市公司股票、债券等标的,参与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该产品将设定合理锁定期,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主要采取股东受让、上市公司回购以及其他方式平稳退出。
“险资是长期资金,特别是寿险,期限比较长。保险公司通过发一些专项产品,设置一定的锁定期,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缓解一定债务压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向记者表示。
横琴人寿行政总监、资产管理中心副总经理王立川则认为,让险资通过专项产品来参与,而不是直接购买特定股票,实际上形成了一道前置的风险管控举措。因为有资格设立专项产品的主体大都是有一定资质的保险资管公司、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非理性投资和浑水摸鱼。
专家:险资权益投资仍有较大空间
政策“松绑”之后,险资参与化解股票质押风险的规模和意愿也备受关注。
据了解,保险资金权益类投资比例上限在2015年临时放宽至40%之后,于2017年收紧。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资金股票投资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保险机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账面余额,合计不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30%;投资单一股票的账面余额,不得高于本公司上季末总资产的5%。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87万亿元,投资股票和基金的规模分别为1.30万亿元和0.89万亿元(合计2.19万亿元),占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比例为8.17%和5.58%(合计为13.75%)。若按照30%的投资上限,粗略计算保险资金仍有约2.57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目前险企在权益类的投资的配置占比还比较低,远没有到30%,所以配置空间还很大。”朱俊生表示。
此次监管明确提出,“允许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不纳入权益投资比例监管”。朱俊生认为,这意味着放开政策上的限制,鼓励保险公司做更多权益投资,此举有望为前期配置权益投资较多的部分险企释放更多投资空间。
此外,自2015年市场出现“举牌潮”以来,在监管规范之下,近年来险资举牌热度呈下降之势。在中保协官网“举牌上市公司股票信息披露”一栏,今年以来,仅披露了5起险资举牌事项,参与险企有3家。包括平安人寿及一致行动人举牌久远银海、平安人寿举牌中国中药、平安人寿举牌华夏幸福基业、天安人寿举牌广东奥马电器、华安财险举牌精达股份等。
朱俊生指出,险企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性的股权投资是一直存在的,保险公司之所以较为谨慎,是因为保险资金必须考虑投资的安全性。“寿险资金有最低保证利率的要求,对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所以保险公司在做这部分投资的时候,一定会关注风险的控制和投资的上市公司是否具有价值,会秉持价值投资的理念。”
险资静待监管细则
从种种细节看,监管引导险资等长期资金入市相关措施正在加速推进。
10月20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专题会议时强调,19日宣布的包括鼓励长期资金入市在内的多项措施要快速扎实地落实到位,有关部门要加快工作节奏,政策成熟后立即推出,推出后狠抓落实。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近期要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实地督查,确保落实到位。
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透露,目前银保监会正在抓紧制定具体方案,并指导相关机构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多家保险资管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正在等待相关细则发布,若有相关举措将按规定披露。(马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