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险资入市的利好信号频频释放。继1月25日银保监会披露保险业专项产品陆续落地之后,1月28日,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并表态允许专项产品与券商、信托打配合。
险资入市打组合拳
据介绍,1月28日,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肖远企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为更好发挥保险公司机构投资者作用,维护上市公司和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银保监会鼓励保险公司使用长久期账户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加大专项产品落地力度。
在接受采访时,肖远企明确表示,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研究推进保险公司长期持有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监管评价机制。对于保险资金一般股票和重大股票投资等,依法合规加快有关备案、核准工作。有保险分析人士指出,未来,保险资金在投资符合国家鼓励方向的行业股票时,备案、核准方面有望走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2018年为保险资金设立专项产品间接入市方面,也有开打组合拳。据介绍 ,未来,在已出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专项产品政策的基础上,银保监会将适当拓宽专项产品投资范围,在依法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允许专项产品通过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和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更好地发挥相关机构的专业与项目资源优势,加快专项产品落地进程,吸引更多保险资金以多种方式参与资本市场投资。
专项产品已陆续落地
早在2018年10月,银保监会就出台相关的新规。2018年10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发挥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优势,参与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为优质上市公司和民营企业提供长期融资支持。这意味着险资借道专项产品可间接入市,且可以突破目前权益投资30%的上限。《通知》提到,保险公司投资专项产品的账面余额,不纳入权益类资产计算投资比例,纳入其他金融资产投资比例监管。
新规发布后,陆续有国寿、人保等多家险企开展专项产品业务。1月25日,银保监会介绍,截至目前,已有国寿资产等10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完成专项产品的设立前登记,目标规模合计1160亿元。其中,5单专项产品已经落地,完成投资约22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进行项目筛选,未来一段时间,或将有更多的专项产品陆续实现投资落地。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已落地的专项产品坚持市场化运作,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其自身能力进行风险和价值判断,自主设计产品结构,选择投资标的。专项产品投资品种既有上市公司股票和债券,也有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专项产品采取分期发行方式,单独管理、单独建账和单独核算,实现风险的有效隔离。
银保监会指出,除专项产品外,银保监会还指导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拓展支持民企的渠道和方式,与专项产品发挥协同效应,形成合力。如国寿资产近期发行投向民企债务融资工具的组合类产品,为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民企提供融资。另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拟通过债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的方式,对接陷入流动性困境的上市公司项目。
有序介入防范“野蛮人”风险
对于险资入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认为,保险公司作为重要的机构投资者,是推进资本市场长期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险公司通过挑选业绩优秀的上市公司进行高比例配置,可以引导资本市场进行价值投资和理性投资,促进资本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首创证券研究所所长王剑辉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险资入市一般谋求长期稳定投资收益的目的较为明显,也是最能让市场恢复活力的。
不过,早在两年前,险资在A股频频举牌、出现短炒行为,一度被打上“野蛮人”的标签。对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吕随启表示,鼓励保险资金入市要趋利避害,在此过程中,要发挥险资稳定市场、缓解流动性压力的积极作用,又要避免存在操纵市场给股市带来负面影响。
知名学者布娜新称,“这次险资入市新规是专项产品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直接持股的方式,这其实就是一道风险控制屏障。这种形式一方面便利了上市公司,一方面也防范了‘野蛮人’风险”。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市场也将逐渐接受并认可保险资金作为机构投资者正常、合规的投资行为。”朱俊生如是说。
王剑辉进一步补充道,对于监管层而言则要“因时而变”,不排除未来会对险资入市进行一些要求与调整。
事实上,险资除了通过专项产品进入资本市场外,已有不少上市公司获得保险资金增持。诸如,通威股份2018年11月30日晚间公告称,公司获国寿资产方面举牌,持股比例达5%;凯撒旅游亦在2018年11月15日晚间披露公告称,华夏人寿受让公司5%股权,同时不排除未来12个月选择合适的时机增持;精达股份同样在2018年10月14日晚间公告称,华安保险受让公司9%股权,持股比例升至9.99%。
(记者 崔启斌 高萍 马换换 李皓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