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19年一季度以及4月份经济数据相继披露,在扩大内需方面、加强经济韧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方面,中国有哪些政策空间?《证券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付一夫、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
付一夫表示,自去年年底以来,有市场分析人士对中国经济预期持悲观态度,而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依然实现了平稳运行、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各项数据也颇为亮眼,这本身就是韧性十足的表现。
刘哲则表示,通过实施逆周期调控政策,中国经济2019年一季度出现企稳迹象,但根基尚不牢固。从统计数据和草根调研来看,更多的是传统行业的拉动,比如房地产相关行业和基建相关行业,而通信基站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新经济行业也维持了较快增速。
消费、投资、出口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付一夫看来,“三驾马车”表现良好,对外贸易持续回暖,固定资产投资也表现不错,尤其是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力量。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结构继续朝着优化、调整、升级的方向迈进。
刘哲表示,未来扩大内需、增加经济的韧性和自我调节,一方面要通过供给升级来满足人们消费升级的新趋势和居民的新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激发消费潜力。
付一夫认为,从需求端来看,若想进一步扩大内需,释放居民的消费潜力,应从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农村)、改善三线以下城市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发力。从供给端来看,要着力推动技术进步与生产效率提高,以此来实现商品质量更加优化与商品品类愈加丰富,并且通过减少生产成本来带动商品价格的不断降低,从而让国人能够提高自身的边际消费倾向,激发消费潜力。此外,政府部门还应着力构建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推进国内消费品与国际标准对标,在支持企业培育新品牌等方面落实政策,强化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
在两位专家看来,中国农村消费从发展阶段和动态增速来看,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突破口。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3525元,同比增长8.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8%,快于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增速2.7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388亿元,同比增长9.2%,增速超过城镇1个百分点,农村市场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亮点。
根据商务部数据监测,一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到3570亿元,同比增长19.5%,高于全国增速4.2个百分点。其中,西藏、新疆、海南等地增速较快,均超过25%。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932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奶类、粮油、茶叶类销售增速较快,均超过28%。记者 刘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