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政策红利的东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增资热潮。6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包银消费金融近日将注册资本由3亿元增加至5亿元。除了包银消费金融外,记者统计银保监会公告发现,自2019年以来,已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对其注册资本进行了增资,且增资额度均在亿元级别。并且在这波增资潮的背后,互联网巨头的身影也出现在其中。
新浪入股包银消费金融
6月24日,银保监会发布公告称,同意包银消费金融增加注册资本及调整股权结构,将注册资本由人民币3亿元增加至5亿元。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增资的2亿元由新增股东微梦创科网络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梦科技”)出资,天眼查资料显示,微梦科技成立于2010年10月,由微博网络(香港)有限公司百分之百控股,法定代表人为新浪董事长曹国伟,新浪CEO王高飞以及新浪COO杜红均担任微梦科技的董事。
公开资料显示,包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6年12月21日,是由中国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官网信息显示,服务方式灵活、审批速度快、无需抵押三点为包银消费金融的核心特点。
从增资后的情况来看,各股东出资额及持股情况变更为:包商银行出资人民币2.208亿元,持股比例44.16%;微梦科技出资人民币2亿元,持股比例40%;深圳萨摩耶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0.78亿元,持股比例15.6%;百中恒投资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出资人民币0.012亿元,持股比例0.24%。
而此次新浪入股包银消费金融,也被业内解读为“流量巨头”曲线求得消费金融牌照的重要举措。易观金融行业分析师张凯认为,新浪参股包银消费金融意味着新浪可以正式通过正规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入到消费金融市场。而在消费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百度、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巨头纷纷通过参股民营银行、获取网络小贷牌照、消费金融牌照等方式入局消费金融市场。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正值包银消费金融第一大股东包商银行被接管之时,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认为,控股微梦科技的新浪作为第二大股东,在此时,会对包银消费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
7家消费金融公司增资
除了包银消费金融外,今年以来诸多消费金融消费公司开始在注册资本变更上持续发力。北京商报记者统计银保监会公告发现,2019年开年至今,已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对其注册资本进行了增资,且增资额度均在亿元级别。5月,哈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0.5亿元增加至15亿元;4月,杭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加至12.6亿元;2月,陕西长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3.6亿元变更为10.5亿元;1月,湖南长银五八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3亿元变更为9亿元;兴业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12亿元变更为19亿元;招联消费金融注册资本由28.5932亿元增加至38.6896亿元。
对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潮汹涌的原因,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监管合规要求、业务发展需要是上述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最主要的原因。在陈嘉宁看来,增资一方面能够扩充资本金,进而可以进一步扩大业务规模,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有资源的股东,从场景、客户、流量等诸多方面,为消费金融公司的稳健高效增长提供支持。
巨头入局抢食蛋糕
在这波增资潮的背后,互联网巨头的身影也出现在其中。除了“流量王”新浪入驻包银消费金融外,度小满(重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度小满”)也在近期拿下了BAT首家消费金融牌照。5月16日,银保监会黑龙江监管局披露了《关于核准哈尔滨哈银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增加注册资本和调整股权结构的批复》显示,度小满出资4.5亿元,持有哈银消费金融30%的股权。从股权结构来看,度小满为哈银消费金融的第二大股东;苏州同程软件有限公司出资7500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5%。此次度小满与哈银消费金融合作,也预示着度小满金融将进军10万亿的消费金融市场。
巨头入场意欲何为?“互联网在客户端往往采用补贴或者免费模式,使得流量变现成为互联网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陈嘉宁认为,消费金融是互联网流量变现的一个不错的模式,故引得诸多互联网公司进入这一领域。张凯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很多互联网公司都看到了消费金融市场未来的发展空间。加上互联网公司很多都拥有一定的场景和流量优势,因此很多互联网公司选择在能够实现业务协同的基础上进入消费金融市场,使自己的流量和场景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营收和利润。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在消费金融公司的股东结构中,金融公司与流量公司的结合是比较常见的方式。这一方面与监管方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股东的要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市场的选择有关。金融公司具有低成本资金的优势和金融业务经验,而流量公司具有获取低成本用户和场景的优势,这样的组合更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业务的开展。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消费金融公司未来如何发展也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张凯表示,“未来,消费金融公司在开展业务的同时需要更加关注业务的合规性。随着展业的需要,消费金融公司的增资可能还会持续,同时也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公司进入到这个市场”。陈嘉宁也谈到,消费金融公司若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好股东资源、积极拥抱市场、服务消费者,“发展机会是很不错的”。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宋亦桐 实习生 任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