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伟大飞跃。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我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与日俱增。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力: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经济基础极为薄弱。”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9元。
经过长期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2010年超过日本并连年稳居世界第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70万亿、80万亿和90万亿元大关,2018年达到90030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与此同时,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2018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
产业:单一结构变百业兴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发展趋于均衡,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回首7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11318万吨提高到2018年的65789万吨,全国耕地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6万公顷扩大到2018年的6810万公顷,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持续提高,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持续位居世界第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部门十分单一,只有采矿业、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工业产品依赖进口。新中国成立拉开了我国工业化的大幕。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
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实际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9575亿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51倍,年均增长10.4%。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伴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国已从依赖单一产业为主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民生: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不断改善民生。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努力增加居民收入,逐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迈向全面小康。
据统计,1949年末,全国城镇失业率高达23.6%。经济凋敝,大量城镇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2018年末,我国就业人员增加到7758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大幅提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有效激发市场活力,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很低。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和消费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为171元,人均消费支出为151元。”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
社会保障不断加强,织就广覆盖的民生安全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巨大。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记者陈雪柠